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开宏伟画卷

2021-03-19 16:29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一)

在两个世纪交接之时,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神州大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无数青壮年怀揣梦想,涌入代表着“富裕”和“发展”的城市,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腾飞的经济不能只靠单片的翅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不允许我们避开繁华幕后的艰苦。

为了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如老黄牛一般为城市输送了大量的血汗,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裂谷却越来越大。2000年2月,时任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希望向中央反映“三农”的困境,思来想去,最后在寄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信纸上,他用最朴实、最直接的语言,留下了那句令中央乃至全国都为之动情的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8年后,在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一句同样指向“三农”的描述,却描绘着一个美好光辉的未来。它代表着全党全国正式拉开乡村振兴的帷幕,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年,全面脱贫攻坚已然取得决定性胜利,先行探路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道路已经铺开,方向已然明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正当其时!

从党的角度来看,《党章》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壮大农业农村,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着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现阶段要带领全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着党在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实现农村发展的现代化是党的重要责任。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全民富裕、全国现代化,就不能搞“畸形发展”,必须要啃最难啃的骨头,要发展最难发展的短板。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解放的基石,也是发展的基石,基石稳固发展不易,但基石决定着上层的建筑。“三农”为国家的发展培育了强大的基础力量,现在正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反哺农村的时候。

从世界角度来看。世界处于百年一遇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崛起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老牌强国的层层打压。拉动内需形成循环,建好建强产品供应,培养培育大量人才,都是帮助中国渡过“阵痛”的关键。其突破口在哪?在农村!大部分农民还刚刚跨过温饱线,广袤的农村还等待着现代化的耕耘;一大批生产力正待解放,庞大的消费需求尚未挖掘,无数的人才正在成长,最蓬勃的生机正在田间孕育。

我们这一代人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见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呼唤着发展“三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中国的未来,需要在“三农”上凝聚磅礴力量。

(三)

在中国刚刚实现总体小康,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时,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建设,在原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形成了新的“二十字”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目标与丰富内涵。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从基本的粮油供应到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从传统小农经济到生产经营模式科学制度化,从单一经济模式到多主体联动、多产业联合。通过实现产业兴旺,配好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第一把钥匙”。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要有质的提升,并蕴含着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的新要求。要让农村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厨厕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等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提升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让乡村既“生态”又“宜居”,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美丽家园。

再次强调乡风文明,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蔚然成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改变腐朽落后观念,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有助于激发农民自身奋斗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营造文化繁荣、底蕴浓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也是对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在教化群众、服务群众上的双重作用,是乡村振兴中亟需推进的任务。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反映出乡村治理的重点从程序正义倾向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与“发展为了人民”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中,要重点依靠“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群策群力的智慧、道德文明教化引导的氛围、法律法规指导约束的力量的协同作用,实现农村良“制”和良“治”的连接与跨越,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直接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要实现生活富裕,就是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往细里说,要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政策和产业发展红利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还要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就业政策等,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完善农民的劳动保障。

习近平同志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民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便是乡村振兴战略指出的目标前景。

(四)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要实现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战胜与之相伴随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越是远大的目标,就越是需要脚踏实地靠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前所未有、政治制度独具特色的国家,开辟乡村振兴的道路可谓举世创举,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汲取先行经验。在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国各地针对“三农”工作创新性地探索出了很多高效的基层组织形式、科学的基层治理方法、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这正是在乡村发展先行先试中开出的繁花,经过总结梳理、实践推广,最终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孕育出成熟的果实。

结合国情实际,走出中国特色。中国地少人多、地形复杂的矛盾困难实际存在,欧美国家的“大农场”模式难以复制推广。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和农民个人等主体的发展与利益联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产联式”合作社等,都是在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上看得见曙光的有益探索。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业税,发展为农业生产“不交倒补”的各项政策补贴,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上更加趋于公平,而因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藩篱还需用力破除。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各类要素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的双向流动,进一步对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深化改革,都还大有文章要做。

困难实际存在,但我们一路走来已经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翻越了无数的高山,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曲折、多么陡峭,我们都有信心凝聚起继续前行的力量。

(五)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一句改革开放之初歌词,唱响了广袤田间地头的中华儿女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的向往——农村穷了太久,农民苦了太久,农业危险了太久,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再辜负农民的希望与向往。

前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光荣的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等待着我们谱写光辉的未来。(张成伟)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