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嗅探”无容身之处

    来源:供稿    发布时间:2019-12-05 16:36    编辑:沙风     浏览量:

没丢手机、银行卡,没点短信链接,也没有泄露验证码,一觉醒来你的银行卡可能已被盗刷的没有余额。近日,在海南三亚破获了一例新型盗刷术诈骗案,诈骗团伙利用嗅探技术,能将方圆1.5公里的2G手机信息吸附到嗅探手机上,利用用户零碎信息的组拼,以此掌握手机

没丢手机、银行卡,没点短信链接,也没有泄露验证码,一觉醒来你的银行卡可能已被盗刷的没有余额。近日,在海南三亚破获了一例新型“盗刷术”诈骗案,诈骗团伙利用“嗅探”技术,能将方圆1.5公里的2G手机信息“吸附”到“嗅探”手机上,利用用户零碎信息的组拼,以此掌握手机用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卡号及验证码在内的一系列动态完整信息,实现隔空盗刷银行卡。此外,“嗅探”设备竟在网上也能轻易购买。(12月4日,新闻30分)

面对“嗅探”这种骇人听闻的电信诈骗技术,我们不得不小心了。然而要真正确保公民的网络支付安全,让“嗅探”无处容身,则需多方发力。

网络安全需要人才支撑。有关数据显示,当前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数量缺口高达70万,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40万。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是新时代下网络极速发展的后遗症。只有本着教育引领,校企合作、人才专业培养等措施,才能一步步缩小这个缺口。

网络安全需要监管部门下大力。针对“嗅探”设备能在网上轻易购买这个问题,不难发现网络交易是亟待“清扫”的角落。虽然网络交易在固定的APP上已设多重防卫,但是在“私下”交易的QQ群、微信群中的监管就少了措施的“着脚点”,加之监督范围过大、监督信息量庞大等,为网络交易留下了“灰色地带”。2018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建立了“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网络追责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网络“不良市民”进行惩戒。但是要达到网络交易的精密监管,还得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利用“现代科技”来敏锐“侦探”及处理了。

当然,网络支付安全的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即是公民的“取巧心态”、“懒惰心态”在作祟,总梦想着不费力则一夜暴富、不花力气就有钱可花。正是这种心理的影响,才会在别人唆使、诱导的情况下走入“陷阱”,难以自拔。公民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应提上日程,借力学校教育引导、网络正能量传播、生活良好氛围营造、反面典型的教育等途径,对公民以思想上的洗礼、心理上的引导,促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生活。(作者:一闪)

新闻链接:http://tv.cctv.com/live/cctv1/index.shtml?spm=C28340.P2qo7O8Q1Led.S87602.50&stime=1575432000&etime=1575434190&type=lbacks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660661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660661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