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壮大特色产业 擦亮富民底色

2021-04-14 15:12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提出如下意见。 (4月9日,中国扶贫网)

2021年4月7日 ,由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 、商务部 、文旅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 国家林草局 、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3号 ) ,对推动脱贫地区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指南,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兴;农业强,国家强;农民富,天下富。”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特色产业投入,推动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重大举措,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要积极响应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做好政策资金对接落实,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大产业发展规模,打造特色知名品牌,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立足发展效益,推动三农繁荣发展。

注重一个“特”字,立足特色培育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转”,一招鲜吃遍天,特色产业是市场的“宠儿”,是闪亮的增收点。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群众的种养殖习惯,多方对比对照去同质化,加快做好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要素向脱贫地区集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产业链建设要求,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达到一县一品一特色目标,建成诸如广东徐闻县“菠萝的海”、四川阿坝州茂县“车厘子”基地、河南新郑大枣、四川北川老腊肉、黑龙江五常大米等等,既有规模又有受群众青睐、驰名中外的特色品种,以特色获得市场喜爱,每个县区有这样一个以上的拳头型特色产业就是成功的典范。

注重一个“销”字,打造品牌战略市场。产业与产品息息相关,产品是用以销售、获取价值的商品,商品以市场为载体,要想销量大、销售快、效益好、长期站稳市场脚跟,就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在种养加产业特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强化供给侧改革创新,增强供给适应性、针对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就业增收。

注重一个“扶”字,落实资金项目支持。上级农村、金融、发改等9家部门是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的责任部门,具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一方面要做好“扶上马”工作,基层地方缺资金、缺信息、缺项目、缺标准、缺高层次人才,靠他们去闯也只能是“瞎闯”,还必须依靠上级部门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做好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做好市场的研究,与地方基层同志一道,做好科学论证,激发内生动力,协助制定利益链接机制,建设好产业基地,加强政策杠杆导向,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创业兴业,在家门口建好加工厂房,引导农民群众就业;另一方面要做好“送一程”工作,持续做好项目考察、前期预测、产业升级、人才培训等后续工作,帮助地方基层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注重一个“长”字,久久为功持续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农民增收基础比较脆弱,经不起多轮折腾,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长效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9家部门、所在地方基层建立常设性机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对接,落实好项目资金政策,加强精深加工企业、道路等硬件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建成集中连片特色产业集群,合力打造品牌;督导环境建设,坚守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底线;加强能力建设,避免迷失方向、避免反复折腾、杜绝盲目冒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规避沽名钓誉、拒绝好大喜功,确保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后续长期更高端产业培育,科学用力、扎实求效,推动特色产业、效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稳打稳扎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真正把农村建设成为种养特色富民产业基地、农民群众依据美丽家园、城市“后花园”、后工业时代“根据地”、特色产业人才“洼地”“回流地”、剩余劳动力“输出地”。(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