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传承红色记忆 苏州老人手工打造出一支“船队”

苏州老人手工打造出一支“船队”
2021-04-20 10:18 来源: 编辑:现代快报 浏览量:0

(记者 柴军虎)南湖的红船、夜送“江抗”军的殷家浜船、强渡大渡河的木船、巧渡金沙江的帆船……日前,一组“红色”船模刷爆了苏州人的朋友圈,这是63岁的手艺人徐海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捧出的“匠心”。

△ 徐海林的红船模型生产基地

这组船模共有13艘,其中12艘为木船、1艘为竹筏,预计今年5月底可全部完工。“作为手艺人,我也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党献礼。”徐海林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

制作“南湖红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舟船文化馆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徐海林的红船模型生产基地——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的舟船文化馆。走进馆内,63岁的徐海林正手持斧凿,在堆满木料的制作台上精心凿着一艘100厘米长的红船榫眼。

△ “南湖红船”模型

徐海林精心制作的这艘红船是这组红船模型中的重头戏——“南湖红船”。徐海林介绍,“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从红船上宣告成立的,红船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地标,红船精神引领着每个中国人,所以制作南湖红船意义非凡。”

△ 徐海林在制作红船模型

很快,徐海林便动手开启了他的“红船模型制作之旅”。“船模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制作一艘船模需要掌握多种手艺,身兼数行,比如钳工、车工、木工、漆工、甚至是微雕和针线活。”徐海林介绍,为了选择一块合适的木材,他在制作前要根据设计图对比真船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然后经过打龙骨、定骨架、贴条等多道工序后,船身才由框架逐渐成型。

为了做好红船,徐海林曾四次前往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两次进入船中,仔细查看了红船内部的构造特点,又反复看了电影《开天辟地》里再现的早年南湖画舫的外观,“为的就是近距离观察红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徐海林说,他所制作的船模并不是用胶水粘在一起,而是用榫头、木锉等来固定的。

△ “太湖七桅船”船模

船模虽小,但“五脏俱全”。“南湖红船”船舱的镂花雕刻是按原样缩小的,船帆能收能放,窗户可开可关,舱室里的桌椅板凳惟妙惟肖,除了船模体型“迷你”外,船上的每个部件如门锁等都精细可见,和真船并无差别。

做组“红色记忆”船模给党看

除了嘉兴“南湖红船”,徐海林还制作了四渡赤水的木帆船、夜送“江抗”军的殷家浜船、强渡大渡河的木船……而这些船模大小形状各异,却都做工精巧。

△ 记录的每一艘船模背后的红色故事

对于这些“宝贝”的创作背景,徐海林可谓是如数家珍,每一个都做足了功课。在徐海林的工作室中,有两叠厚厚的纸,详细记录着每一艘船模背后的红色故事,这些资料一笔一画都是手写,足见其工夫。

在创作以白洋淀为背景的一艘船模时,徐海林还特意乘火车去了小兵张嘎的故乡——河北白洋淀嘎子村。“主要是寻找关于这只船的史料。”徐海林介绍,在实地考察加上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再尽可能多地翻看一些老照片,然后画好图样再开始创作。

“看着是一艘平平无奇的小船,却是‘渡江战役的第一船’。”徐海林指着一艘木船对现代快报记者说,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一艘船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来回运送战士六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渡江第一船”模型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海林制作了“渡江第一船”模型。最让他得意的是,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们最看到“渡江第一船”船模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征得他的同意,将该模型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苏州杂货船”船模

徐海林制作的这组船模共有13艘,其中12艘为木船、1艘为竹筏,预计今年5月底可全部完工。

给后代留下可以讲述的红色作品

徐海林还清楚地记得他制作的第一艘船模“黄豆船”。“‘黄豆船’是村上装运粮食的最普通的船。”徐海林介绍。虽说船见得多了,可把船做成模型的,大家还是头一回见,“当时村里人都跑到我家来看新鲜。”

创作船模,徐海林一扎进工作室就是一整天。还好,家人们理解,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为了让我专心创作,老伴每天除了接送孙子外还料理我一日三餐。”徐海林说,更令他感动的是儿子、儿媳也自告奋勇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帮他查资料、找老照片、提供思路和创意。

在徐海林的这组“红色记忆”船模作品中,有一艘记述了“殷家浜船队夜送‘江抗’军”的故事。以前在太平北部盛泽湖畔,有个居住着三十余户农户的殷家浜,因为家家捕鱼,所以每家都有一艘木船。“江抗”军曾借宿在殷家浜,村民们不仅主动捐钱捐粮、赶制军衣军鞋,还用自家的船连夜送军队离开,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如今,在太平这片土地上,仍然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徐海林曾经的工作室不到20平方米,地方狭小、灯光昏暗,收来的大小船只无处可去,只好停放在附近河道、村路边。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有了新的工作室。同时通过利用废旧厂房改造,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应运而生,徐海林创作的各种船模也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做船模耗时耗力,光材料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人问,如果徐海林不做船模,而是去打打零工或者干脆在家拿着退休工资养老,岂不是更好?但徐海林并不这么想。“我做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困难,没有困难,比起抗战斗士们差远了。”徐海林说,他就是想给后辈们留下一点可以讲述红色故事的作品,让他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眼前生活。

(受访者供图)

原文地址:http://xdkb.net/p1/171919.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