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丰碑照千秋——来自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报告

    来源:供稿    发布时间:2021-08-23 10:56     作者:沙风     浏览量:

40年艰苦奋斗,薪火相传;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40年筚路蓝缕,硕果盈枝。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人用40年的光阴在茅山脚下书写了一部建馆传奇题记 开篇 当2021年的第一道曙光照亮5000年中华文明古国时,这个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节点:中国共产党

40年艰苦奋斗,薪火相传;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40年筚路蓝缕,硕果盈枝。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人用40年的光阴在茅山脚下书写了一部建馆传奇——  ——题记

开篇

当2021年的第一道曙光照亮5000年中华文明古国时,这个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这一年,祖国山河一片红。从江南水乡到北国边陲;从赣江之滨到拉萨哨卡,共和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浸透着欢欣与幸福,飘荡着甜蜜与歌唱。到处是激越豪迈的歌声,到处是赞美红色的诗行。

这一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比任何一年都显得忙碌。从大年初一到“五一”长假结束,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已经突破90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清晨,又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倚窗放眼,万道霞光正喷洒在望母山上,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此时此刻,伫立在窗前的孙志军馆长手捧那本记录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日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3个人到13个人,再到如今的40多人;从370平方米的陈列室到3700平方米的展览馆,再到跨入“第一方阵”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几十位出身背景、文化层次等不同的纪念馆人,为何能紧紧凝聚着一起?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们是怎样携手开创了一番基业?

1.一张白纸写华章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一楼大厅东面的墙上,悬挂着一组“永恒的记忆”主题照片,从展览馆参观结束走下来的每一个人,都会好奇地在照片墙前驻足、沉思。这些照片有的黑白,有的彩色,有的已经泛黄。往事如风,岁月如歌,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刻骨铭心的爱,传递的是一种绵长而难忘的情怀,镌刻着茅山纪念馆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点点滴滴。

这组照片墙是孙志军馆长的“杰作”,他的初衷就是要让每一个纪念馆人记住昨天的岁月,品尝过往的艰辛,开创明天的荣光。

每当有人向孙馆长探究纪念馆的前世今生时,孙馆长都会情不自禁地谈起一个人,一个为纪念馆建设呕心沥血的老馆长——史建和。

史建和,一名茅山新四军的后代,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光荣的茅山新四军的血液。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父亲精心保存的各种新四军时期的旧物。他以一颗崇仰之心翻阅父亲光荣历史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许愿,将来一定要把茅山新四军的革命文物都收存起来,以个人名义建造一个纪念馆,给老人们一个寄托哀思的地方,给青年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从那以后,他就有意无意地收集茅山新四军时期的革命文物,千方百计打探老红军们的消息。

1981年的一天,镇江文物局的一位领导找到还在茅山做代课教师的史建和谈话:“希望你能担负起筹建新四军纪念馆的重任……”

天降大任,史建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是新四军的后代,有责任做好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筹备工作……”史建和的热血在沸腾,是啊,那父辈的故事常常使他在梦中泪水沾巾。今天,那场战争已经远去,但是茅山不应该忘记英雄,茅山需要珍藏那段刀光剑影镌刻出来的史诗般的记忆,还有那历久弥新的精神。

一腔热血和强烈的责任感凝聚在一起。很快,史建和信心满满,走马赴任。

70年代末的茅山地区环境异常艰苦,周围三三两两的人家没有像样的住房,有的还是临时搭建的茅棚、铁皮房。行走在坑坑洼洼的上班路上,史建和心里有些微微发凉。

恍恍惚惚间,当他跨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前身“茅山建设管理处”时,一下子“懵”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管理处最早的职责是负责茅山东进林场近4万亩的丘陵松木,测报松毛虫覆盖数量,为林木治理松毛虫病。后来茅山建设管理处撤销,留下2名工作人员和3间办公用房。破旧的文件橱里只有几件弃物,几本事迹故事资料,至于经费——一分钱也没有。

怎么办?活人岂能让尿憋死!史建和一边拿出工作计划,一边与他的同事们就急急上路了。那时,只要打听到当年在茅山或江南一带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的消息,他和同事就会马上出发、登门拜访。

“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再见到茅山来的亲人,我很高兴……现在准备建纪念馆、纪念碑,可以让先烈们英灵长存……很好!”史建和至今还记得在新四军老战士杨焕章的家里,老人讲起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经历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的感人情景。对史建和征求革命文物的请求,老人竭尽所能地支持。

那一次,杨老一下子捐出了十几件革命文物。杨老的嘱托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史建和建好纪念馆的决心,他总叮嘱自己:“身后有那么多新四军老前辈在盼望着这件事情,干不好,心中有愧,对不起那些在茅山战斗过的先烈们!”

纪念馆办公室原主任张修禄记得,有一次他与史建和一起赶往福建征求文物,本来说好办完事后从福建直接回去。当打听到东北有一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的消息,他们便不顾旅途劳顿,又坐船辗转到大连,再到沈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收集到100多件革命文物。那是他们“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对此,史建和说,建纪念馆的事,再苦也不觉得苦,再累也值得。

革命文物收集到了,但仅仅靠这些远不能维持一个纪念馆的正常运转,陈列文物和建造场馆都需要一大笔钱,钱从哪里来?这让史建和与他的同事们绞尽脑汁,不久他们又上路了。

史建和先是到某煤炭公司寻求支持,刚开始,去一次碰一次钉子。但他是个细心的人。看到煤炭公司总经理办公的那个小院子空荡荡的,于是每次去的时候,他不光讲新四军的战斗故事、英雄事迹,还悄声无息地顺手带去两三盆好看的盆景,摆放到公司的院子里。前后跑了近20次,就带去了近40个“盆景”。结果,把那个院子布置得有红有绿,花儿鲜艳,绿叶滴翠……最终,煤炭公司的总经理被感动了,那一次,他们筹得8万元。

有次到高淳县筹集建馆经费,史建和一行一下车,看到县里的建筑、街道都很破旧,经济不景气,同行人中便有人想打退堂鼓。

“既然来了,就去试试吧。”史建和心有不甘地说。

史建和找到县长。县长说,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县没钱,很穷呀……

史建和又找到了县委书记,说尽好话,宣传建纪念馆的意义。县委书记感动了:“好好,我们捐3万元,你们干的是功德千秋的事,我们理应支持!”

为了节约开支,在酷日炎炎的夏天里,史建和带着同事和亲属们上山采石头,运下来自己动手轧石子。建馆工地上,史建和和同事都一个不少地去当小工。

不仅如此,为了筹措经费,老纪念馆人贩过稻糠,卖过带鱼,倒过蔬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9月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纪念馆的前身“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室”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尽管“陈列室”只有370平方米,还仅仅是一个“鸟巢”的雏形,但飞翔的梦想已经起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一些人还在“姓资姓社”大讨论的桎梏中徘徊不定的时候,茅山纪念馆人走上“以工养馆”“以商养文”“多重并举”的道路。他们大胆向银行贷款30万,兴办了生产麻花钻的茅山工具厂,除了每年向国家缴纳几十万元的利税外,又把办厂挣的钱用来扩大纪念馆建设。1987年,他们拿出6万元铸造陈毅铜像;1989年,又拿出13万元用于纪念馆增版扩容。

一块小小的红色纪念地,吸引了很多新四军老前辈前来凭吊、寻访。为了便于老前辈们歇歇脚,纪念馆又在闭塞的茅山率先开办了一家有近30张床位的招待所,把职工食堂改造成对外营业的小饭店,职工既是馆员又是服务员,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曾在招待所工作的老同事们都提到这样的场景:若是碰到生意火爆时,全体职工都不回家吃饭、休息,以馆为家,到饭店、招待所帮忙打杂,大伙儿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纪念馆挣经费,心里都洋溢着一种自豪感与满足感。就这样,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逐步壮大起来。

199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为满足广大游客观众的需要,扩大爱国教育基地范围,丰富教育基地内容,纪念馆人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募捐和自筹资金200万元,在茅山主峰脚下望母山顶兴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前有6组台阶,每组50级。“6组”寓意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韦岗首战告捷的时间为6月;“50级”寓意抗战胜利50周年。碑高31.3米,寓意由镇江市31.3万共产党员参与捐资所建,碑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苏南第一碑”的建立,终于实现了陈毅元帅近半个世纪前提出建馆立碑的夙愿。

1995年9月2日,茅山脚下彩旗飘飘,歌声飞扬,欢欣雀跃的小学生们把整个广场装扮得朝气蓬勃,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新四军老同志和社会各界1000多人齐聚茅山望母山下,参加“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落成典礼。

暖阳中,当一位新四军老战士被扶上317级台阶高的纪念碑基座上,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时,他紧紧握住史建和的手,老泪纵横,颤声说道:“谢谢你们!长眠在此的老战友有归宿了……”

2.跨入全国“一流红色方阵”

2021年5月21日,我早早前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与事先约好的孙志军馆长见面。抵达纪念馆时还未到上班的时间,可孙馆长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心忙碌开来。半个小时后,在办公楼的入口处,我看到了他矫健的身影正疾速而来:中等个子,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但行走如风,说话干脆利落,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因为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丹阳同乡,很容易拉近感情距离。问起他当初来纪念馆的初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原来就是想过来实习一下,自从融入这个团队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里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

1996年底,在宜兴轻工业学校读中专的孙志军面临毕业,听说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在摆摊招人,就坐车过来试试运气。在镇江文化局的展位前,他心动了。一是自身是镇江人,二是他们需要一个陈列室布展的技术员,而自己在学校专门学过广告策展。简单交流后,双方一拍即合。

当时整个纪念馆建设正如火如荼,筹资900万元兴建的茅山宾馆已经开工,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的新馆规划也已提上日程,馆长史建和正带领职工没日没夜地战斗在工地上,一身泥水一身汗,忙得脚不沾地。

堂堂的一馆之长在孙志军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没想到也和职工们一样起早贪黑,孙志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到了1997年底,5000平方米的茅山宾馆终于大功告成。1998年茅山纪念馆继续向前推进,又筹资了900万将老馆打造成3700平方米的现代化新馆。

如今的新馆建筑造型别致,三个尖顶象征着茅山的三座山峰,融山于馆,寓意深远,显得格外有气势。走进纪念馆展厅,首先见到的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展”。展览内容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部分,并采用声、光、电、互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以及图表、灯箱、蜡像、雕塑等不同形式,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陈毅、张鼎丞、粟裕、谭振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

二楼的“茅山魂”苏南新四军抗战英烈事迹专题馆,分为血染疆场、以身殉职、英勇就义、孤胆英勇、同门忠烈、巾帼英雄、开明士绅、文化先锋、英雄少年九大部分,选取88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烈士事迹和156件珍贵文物进行展示,再现了苏南抗战英烈的光辉形象。

最为吸引观众的,要数《韦岗伏击战》动感电影了,该动感影院按20座设计,由特效座椅、60度环幕、高清投影机、播放控制系统等组成,采用数字影片播放。动感影院将影视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韦岗战斗惊心动魄的全过程。

从此,来茅山的人数与日俱增,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底,一个新的历史性机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史建和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随即组织专人研究制定《茅山革命纪念地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茅山红色旅游建设规划方案》,然后带着孙志军前往北京国家发改委汇报。2005年,该方案在江苏省召开的审批会上受到好评并一次性通过,且很快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确认、批准。随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入选首批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及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根据茅山红色旅游规划建设方案,2005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投资2200万元,开启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二期工程;2006年,该馆又进行了总投资2600万元的纪念馆展厅改扩建工程,新辟“将帅馆”“英烈馆”两个大型专题人物陈列。扩建工程于2008年4月竣工开放。2008年又成立了茅山红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乾元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走上文化事业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此时,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2008年8月,镇江市文化局党委任命孙志军为第二任馆长,全面主持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工作。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深感“如牛负重、责任重大、难以承担”。领导的信任,全馆同志的殷切期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只能谨言慎行、全力以赴。

刚上任时,孙志军为自己、为纪念馆设定了新的目标:改革开放有突破、继续发展有后劲、各项工作有创新、职工收入有增加、社会效益有提升、场馆面貌有变化、综合实力有提高。他的视野必须更加开阔,目标必须更加深远。

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深挖茅山红色内核”。

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不可分开。就任后,孙志军把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红色旅游的主题,深入挖掘茅山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茅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把全部身心倾注于茅山红色旅游产业和纪念馆事业发展上。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茅山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茅山新四军革命纪念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茅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景色秀丽、资源丰富;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珍贵悠久,茅山道教久负盛名,饮誉四海。如何更好挖掘茅山福地的红色文化,孙志军走出纪念馆,扑进了大山。

孙志军带领三位副馆长以及纪念馆内业务精干人员对茅山区域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旧址进行全方位普查,发现并挖掘了20余处革命遗址;继续在全国范围,通过不同形式征集革命文物2000余件,编撰了《茅山抗战故事》《新四军与苏南抗日根据地》(上、下册)《镇江解放画册》《中国纪念馆故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故事》等图书资料。纪念馆还编导制作反映苏南新四军的影视作品,先后组织拍摄的《风云江南》《茅山魂》《神奇军号声探秘》《军号声之谜》《砥柱中流 敌后抗战纪实》《永志抗战》等纪录片在央视10套、4套及地方电视台播出,文献纪录片《风云江南》荣获2009年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扩大了茅山红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孙志军的第二招就是“打造王牌之师”。

孙志军深深懂得“发展离不开人才”。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全馆拥有专科学历以上职工比例达80%,“169四期”专业人才3名,使纪念馆在业务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旅游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茅山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纪念馆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学习,提升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职工们说:“我们纪念馆有‘三宝’,那就是人才、人心、人缘。”而这“三宝”的获得离不开孙志军多年来的苦心培育。

孙志军说,什么叫人才,人才就是把他放到最佳的位置,让他发挥最佳的作用。

作为“班长”,孙志军放心、放手使用三位副馆长,一直遵循“项目个人负责制”原则,参与者从方案的制定、方式的论证、内容的打造一路参与负责,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只要问起他的助手,他总是满口赞词:“周馆、杨馆专业素养都非常高,工作起来勤奋忘我,我们互相之间配合默契,他们二位是我‘有感触、有共鸣、敢担当’的战友。”

孙志军不仅自己放好样、带头干,而且善于铸就团队。他经常对同事们说:“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又能碾得了几颗钉。”

从小听着川军抗战故事长大的周再兴,2002年7月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句容茅山这一片红色热土。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所在的茅山风景区虽然白天人来人往,但一到夜晚格外冷清、孤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周再兴不胜唏嘘,“当时也踌躇过,无助过,但一想到抗战时期陈毅将军领导新四军在茅山敌后经过艰苦卓绝斗争,创造了不朽业绩,作出了卓越贡献”,周再兴下定决心:“既然到了茅山,就不能做孬种,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

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周再兴虚心向老同志、业内专家和同事学习请教,拿着馆藏资料一点点琢磨,借助一切渠道收集新四军抗战文献史料,先后编写了《风云江南》、《新四军苏南抗战人物志》、《新四军廉政故事》等一系列音像、图书资料。由于缺乏征集资金,每逢外出收集文物时,周再兴就与同事自备干粮,住最便宜的旅馆,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文物征集上;为丰富馆藏文物,周再兴和同事们走乡串户寻找新四军抗战遗迹和文献史料,足迹遍布镇江、南京、常州、无锡、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

在周再兴的案头,除了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外,还有一本特殊的“红色履职日记”。从2012年成为镇江市政协委员以来,这本日记见证和记录了这个红色文化守望者的履职经历。调研心得、提案办理结果跟踪、其他省市先进工作经验……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结合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的日常心得,2013年他提交了《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基地三方长效合作机制》提案,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言献策,被镇江市政协评为年度优秀提案。2011年,周再兴主动请缨将旧文物库房改建为80平方米的临时展览厅,并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策划推出了《纪念黄桥战役70周年文物史料展》、《馆藏革命军事证章精品展》、《白衣天使李蓝丁文物史料展》、《虎将雄风——王必成将军百年诞辰文物图片展》、《铁军精神清廉丰碑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等多个专题展览,2010年以来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和青少年学生100余万人次来馆参观。

当过历史教师的副馆长杨玉秀是“科班”出身,他毛遂自荐来到茅山纪念馆,一头钻进史料的考察、研究中,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先后发表《革命文物征集工作实践和思考》《新阶段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之若干思考》《开发孙吴文化资源 打造镇江三国文化主题旅游品牌》等各种论文60多篇。他还多次应邀前往政府机关、部队地方大中院校和企业讲授党课,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分内事”。

如今在业务研究上,全馆每年发表课题、论文不少于30篇,完成多项文物遗址修复和省、市级课题研究;所有新的展览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既有网上数字展览,又有线下场景实时互动;百余种红色文创产品也与百姓需求相互交融,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举办红色主题展”成为孙志军的第三个抓手。纪念馆积极组织和参与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茅山红色夏令营”“重走新四军路”“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万人登茅山”“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旅游节”“纪念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共和国不会忘记——万名学生红色旅游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以及“红歌代代唱”“红色经典新唱响”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把红色景区办成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的大课堂、大基地。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茅山景区和新四军纪念馆的场馆、道路、环境及服务配套等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使得景区年接待观众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70万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130余万人次。茅山红色旅游景区也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广大游客的红色旅游首选地,在“全国2009年红色旅游景区综合实力评比”中获得第16名的好成绩。多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镇江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被列为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江苏省廉政文化旅游专线、江苏省社科普及基地。

在一次纪念馆全馆党员和青年思想创新工作会议上,孙志军满怀激情地说:“干事要信念坚定,忘记自我;干事要有担当意识,充满斗志;干事要追求品质、敢于冒尖。”

正是因为孙馆长的“忘记自我、充满斗志、敢于冒尖”,“十二五”期间,纪念馆快速发展,从一个资产五六千万的“小馆”,变成了资产逾三亿的“大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在国内享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新四军纪念馆。

3.“多点开花”攀上新的巅峰

80年代末,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又一次进入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们带着越来越多的忧虑注视着改革的进程。

人们的面前从来没有纠结过如此众多扑朔迷离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分配不公、官倒盛行,加之环境恶化……

一切都是那样的沉甸甸。

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

这位中国改革的领路人以坚定的语气告诉自己的战友: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一定要取信于民。

1989年7月28日,中南海怀仁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中国执政者明确提出了“从我做起”的廉政措施,下定决心要“坚决惩治腐败,带头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一场人民期待已久的“廉政风暴”迅速席卷中国大地。举国上下又纷纷开展了廉政建设,一时间,举报中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遍地开花。

每天“打虎拍蝇”的新闻让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陷入了深思:“新四军是一支党领导下的铁的军队,他们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也是执行群众纪律的模范。新四军在创建的过程中,陆续建立了财经、审计、巡查制度,仅用餐就有详尽的规定和要求,今天的‘四菜一汤’制度与当年新四军‘16里内外用餐要求’,一脉相承。我们应该开辟一个廉政史实馆,把新四军廉政故事传播出去。”

他的想法得到全馆上下一致的认可,建立廉政史实馆的工作很快提上日程。纪念馆专门就此进行研究、部署,一方面安排专人收集新四军廉政史料,一方面精心策划廉政馆主体方案。

茅山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负责收集新四军廉政史料的同志每天都是收获满满。《陈毅三顾“茅麓”》《陈毅住羊棚》《陈毅让路》《茅山桃园的故事》《一个女儿换一个女兵》《一条毛毯送温暖》,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被挖掘出来,今天读来犹如清风拂面,感人肺腑。

听说浙江长兴苏浙军区纪念馆率先开设了国内首个“新四军廉洁故事专题展览”,孙志军馆长立即组织人员前去学习、取经。

孙馆长还多次将开辟新四军廉政史料馆的情况向镇江市委、市纪委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赏和认可。

镇江市纪委领导批示:“举办新四军廉政展览的目的,旨在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以史鉴今、继承创新、资政育人的作用,以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镇江市反腐倡廉工作。”

2013年11月,由镇江市纪委、句容市委、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承办的“铁军精神 廉政丰碑——新四军廉政建设史料馆”终于对外开放。

新四军廉政建设史料馆面积1300平方米,展览分为“序厅”“序篇”“信念似铁蕴清廉”“建章立制筑基石”“艰苦奋斗倡廉洁”“楷模风范扬正气”“军民同心育作风”“精神永存铸丰碑”等八大部分,共展出历史照片、文物史料800余件,并辅以铜版画、雕塑等艺术品。展出了陈毅赠予汤通庆的题词,段焕竞、李珊夫妇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证,1945年华中第一版《毛泽东选集》,根据地人民送给县长李培根“廉直可钦”盾牌,新四军学习使用的整风文献资料等国家级珍贵文物。展览采取图文介绍、语言模拟、微缩景观、空间触控、电子触摸、多媒体播放、地面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新四军廉政建设所走过的艰辛过程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所留存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进廉政建设史料馆,很多故事你可能第一次听到——新四军驻军不扰民、陈毅送药救老农、爱民如母的罗炳辉、彭雪枫抢修淮河大堤、千千万万个“阿庆嫂”、陈毅托子寄深情、革命的母亲张素莲、拥军模范小红妈等诸多传奇,无不讲述着新四军与根据地人民的深情厚谊。模拟陈毅元帅浓重的四川口音,声情并茂地朗诵《七古·手莫伸》诗,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内心。

廉政建设史料馆内设置了万人签名留言簿和电子留言台,让每一位参观者抒发对新四军廉政建设的感悟,抒写对自己对新时期廉政教育的立志格言。

为更好地发挥新四军廉政展览的教育功能,拓展受众范围,纪念馆和镇江市纪委又创新性地引进三维虚拟现实展示技术制作了“新四军廉政建设史料虚拟展”。2014年9月25日,该虚拟展上线试运行,观众打开网页下载软件后,就可自动观看整个三维立体展览,也可轻点鼠标自助浏览展览。甚至放大图版和文物图片观赏细节。展览采用了三维场景搭建、实物展品360度、互动多媒体网上展示和语音讲解、视频播放等多项先进技术,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完整个专题展览。

新四军廉政展览馆很快吸引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周边的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他们纷纷与纪念馆联系,组织党员干部到展览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正式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省内外2000多个团体、30多万人次参观。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江苏省委原书记罗志军和原省长李学勇也曾莅临廉政馆参观、视察。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利用这些红色遗址,成了镇江市文广旅人谋划实践的重大课题。孙馆长率先而动,蹚出了一条“筑底色、强特色、融亮色”的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有效实践路径。

早在2014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就启动了红色遗址保护工作。2015年底,纪念馆申报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核心区)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获得江苏省文物局立项。2016年,纪念馆分别对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遗址实施了原址保护工程,并在附近复建了新四军修械所与新四军医疗所,将其开辟为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培训的铁军大讲堂,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各类学员开展国史党史军史主题讲座,提升实境教育层次。随后,又重新修筑了新四军水坝护坡,清理了坝体内的淤泥,使其重新发挥蓄水、引流、灌溉等为民服务的功能。

为了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纪念馆顺势而为,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主动将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等遗址保护利用纳入到陈庄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红色文化旅游区,丰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点。同时,将新四军井、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新四军坝串联成红色现场教学“重走铁军路”环节的经典线路。

一个创意盘活了一个村。本来纳入政府拆迁计划的陈庄,如今游客盈门。在陈庄,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公共服务中心的宣传展板,看到陈庄因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带来的村容村貌及发展模式的显著变化,更能通过“重走铁军路”,深刻感悟到红色文化已内化为陈庄乡村振兴最亮的时代特色。

从一馆一碑,再延伸到陈庄红色遗址群、生态农场、乡村民宿、森林抚育等乡村振兴发展点,新四军纪念馆已经连点成线、连线为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发展效应。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建设者始终没有停下匆匆而行的脚步。

孙志军馆长每天都在叩问自己:“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参观者的诉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已不可能回到忆苦思甜的年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好场馆,更要利用好场馆,将场馆进行品质的提升,给观众提供一个更大的精神殿堂,让他们在这里驻足、深思、深化。”

于是,一个现代化的、融“教、学、研、住”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项目正式启动。经过7年的建设,茅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在2019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中心以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铁军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实现了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的有机融合。”活动中心负责人说。

茅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每年接待来自全国的学习团队500余批次,受教育者达10万余人次。

面对如此大的收获,孙志军馆长倍感鼓舞。他决定再接再厉,组织全馆人员挖掘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拓展其外延,这既是对每一位馆员自身的学习教育,也是对“铁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让“铁军精神”进入思想,进入血脉,生生不息,万古流芳。

改革开放以来,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老战士与各个省市县党史军史专家、革命纪念场馆、宣传文化部门同志,认真研读史料,深入挖掘内涵。将铁军精神总结提炼为“四铁精神”,这就是铁的信念、铁的担当、铁的纪律和铁的团结,那么,“四铁精神”的内涵、外延到底有哪些?

一次次研讨就是一次次殚精竭虑的心智交流,一次次讨论就是一次次激情四溢的心灵碰撞,思路终将打开,犹如江河破坝、一泻千里,并最终达成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

孙馆长带头撰写了《论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启示》为大家树立了标杆。

随后,一篇篇真知灼见的论文、征文很快浮出水面,散见于各个报刊。副馆长杨玉秀的《用铁军精神引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一轮跨越发展》、副馆长周再兴的《重温新四军东进历史 广泛传播红色文化》《茅山烽火映铁流 铁军精神放光芒》都是当时的经典之作,广受好评。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总书记的“四个铁一般”与新四军“铁的精神”同根同源,是新四军“铁的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孙志军馆长随即要求全馆人员把新四军“铁的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铁一般”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每到晚上,孙馆长无论多忙都要更新自己的微博,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使命。作为“超话”主持人,他通过不断介绍纪念馆的变化、对时事的评述、活动的感悟、内心的表白,向外界发声,让社会各界关注茅山,关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4.“做一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站在望母山下,仰望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条线、一个面、两条脉络、一个不灭的灵魂”是当初建造纪念碑的总体构思。如今的纪念碑景区风景如画、气势如虹,大气中透着精致。

在这座纪念碑背后的每一块基石、每一棵树、每一根钢管、每一包水泥、每一个故事也是需要铭记的。那是纪念馆人把心中的“大梦”换成一个个“小梦”,积小梦为大梦,在追梦的路上,他们又甘愿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陈伟华20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来到纪念馆下属单位——茅山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后来又转入办公室做行政。在纪念馆工作,耳濡目染的都是新四军的光辉业绩和不朽的铁军精神,每天都是激情满满。在繁琐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不忘来时的路,对纪念馆的发展进行思考。他结合工作,提出要“加强可移动文物征集保护”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赞同。纪念馆启动了抢救性征集保护革命文物专项行动,成立专门革命文物征集队伍,每年有计划地赴全国各地拜访革命家庭,无偿征集文物,并开展口述史记录。同时通过市场化途径,向社会征购有价值文物。2015年,该馆从一私人藏家手中征购到包括战时地图、画报在内的183件(套)抗战文物、史料。其中,公元1894年在日本出版、名古屋新闻社编纂的《支那事变地图》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预谋已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铁证。

陈伟华每天手头的工作千头万绪,除了撰写活动策划、文案,组织活动、发文收文外,他还兼任人事、工会等工作,工作之余,他还结合工作撰写论文和新闻报道,他撰写的《用红色文化筑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精神高地》《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模式及实践路径》《人才队伍建设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究》获得了领导的首肯。《江苏镇江: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江苏镇江用红色文化筑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精神高地》还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方秀实2004年从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纪念馆社教部工作。他从一名讲解员干起,一步步随着纪念馆的壮大而成长。在纪念馆建设的每个日子里,他上山捡过鹅卵石、工地上抬过钢筋,也在露天宿营值班。回忆昨日的情形,他总是说:“那时候累一点、苦一点,但内心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财富和快乐。”

十年来,他先后在办公室、宾馆经理位置上历练过,2014年他又回到社教部任主任。在主任的位置上,他通过思考认为,现在的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还存在不足:一是教育项目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二是讲解内容针对性不足,采用的讲解方式依然是单向的“填鸭式”和“灌输式”;三是特色教育项目匮乏。为此,他首先从提高讲解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入手,针对不同的参观对象,编写了不同的专用讲解词。他组织挖掘了革命红色故事,因时制宜地研发红色教育培训内容,像红色家书、红歌教学、红色故事宣讲、红色诗词赏析等形式多样,使红色文化培训课程更加丰富多彩。纪念馆新增了磨盘山抗日遗址后,他立即组织社教部学习新遗址的展览内容,并且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开讲。

“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唱一支红歌,走一次铁军路,访一处红色遗址、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吃一顿忆苦思甜饭”的“七个一”现场教学活动是方秀实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新途径。而“十八岁成人礼”“少先队员入队仪式”等活动又增添了一个个新形式,这些都成为了教学的品牌。

他还组织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茅山红色夏令营活动作为优质服务品牌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届,每年接待青少年数12万余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不方便送展、走出去的情况下,他将活动改为线上,通过录制后,让观众在线上浏览。

1984年9月出生的冯雪在纪念馆讲解员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2008年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选择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工作。这一切源自于对新四军的崇敬和热爱。她是土生土长的茅山人,爷爷奶奶在茅山西冯村,而外公外婆家就在茅山镇。冯雪从小在外公家长大,外公是1965年入党的老党员,在基层任支部书记多年,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冯雪小时候,外公就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解茅山新四军的故事,使她牢牢记住了新四军战斗历史、英雄故事,也为她从事讲解工作埋下了种子。

大学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她如愿成了新四军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参观者看的是展品、听的是故事,但学习的是历史、吸收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无论参观者年龄大小、身份高低、学识深浅,讲解员要针对不同群体随机应变、解疑释惑。”为了提高解说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冯雪从讲座、书籍中汲取知识;通过走访、阅读参战老兵口述史、回忆录等方式,把一些战斗情节融入解说词中,让展品动起来,人物活起来。

“背词是最基础的,真正的挑战是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有多少人愿意听你讲。”为了找到现场的感觉,冯雪不仅利用休假时间去观摩专业讲解员的“抓人”技巧,还不时拉上家人、朋友做她的观众、评委,一次次、一遍遍修正自己的讲解词,调整自己的情绪,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不断练习,使自己渐入佳境。

如果说,成为一名讲解员开始是兴趣使然,那么坚持13年依然初心不改就是责任所系。在冯雪看来,讲解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讲史实、讲道理,对参观者中个别人对新四军的片面认识,她会用权威的史实进行驳斥。“纪念馆是革命圣地,坚决不容戏说、猜测!”在红色故事的讲述中,冯雪已把红色故事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讲解任务非常繁重,每次一圈讲解下来,快则一个半小时,慢则两个小时。节假日旅游高峰,她最多一天要连讲7、8场,“到最后,嗓子都哑了”。冯雪坦言,曾一度想“逃离”。可随着一次次讲解,她对那段烽火岁月和革命历史的感情日益加深,觉得越来越离不开红色讲解员的岗位。2011年以来,她先后在镇江市开展的“责任在我心中”“幸福女性,快乐工作”“红色记忆,最美初心”等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021年1月,荣获江苏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在最近的朋友圈中,她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一段段改天换地的红色征程,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党的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密码,也指引着我们党‘走向何方’。”“我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无愧于青春的封号,无愧于青春的骄傲,无愧于青春的活力。”这或许就是冯雪坚守初心的动力所在。

尾声

斗转星移,沧海巨变。40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华章,他们以自己的赤诚和奉献赢得了参观者的尊敬。无数观众在留言簿、朋友圈上留言,写下他们的心得和感言。数不清的读者、作者撰写观后感、随笔、体会,以表达对纪念馆人的感谢和对革命烈士的追念。一位署名“党民心”的群众来信,由衷称赞纪念馆人“用热血、汗水和青春把自己的品格铭刻在茅山,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中国有句古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实创业和守业都不容易。前辈们为开辟道路披荆斩棘,后辈们为守住产业殚精竭虑,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要铭记的人。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