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2021-05-31 15:11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青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摘自歌曲《英雄赞歌》

1.“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坐落在茅山风景区的新四军纪念馆总是那样引人瞩目,是因了体量上的大,因了风格上的古典,更因了活力四射:参观纪念馆的人依然如溪水长流,不仅仅限于清明这样的特殊季节。

历史被不断重温,英雄被永久纪念,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茅山村人,特别是像茅山村沈晓春这样的党员干部,每天都走过村头,走过红星闪烁,走过党旗飘扬,穿过纪念馆那始终庄严的气场。

虽然耳熟能详,但在馆内人流量小的时候,他们当中总也有人会再次走入其中,静悄悄的作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对于他们而言,一路向前,更能悟出当年革命前辈的初心,由此一路重温自己的红色誓言,这就是茅山村当地人与其他参观者略微有所不同的地方。

沈晓春是一位曾经在海军潜艇42支队663保障船服役6年的退伍军人,这位在海军部队多次受过表彰的老兵,退伍后回到家乡茅山村担任村总支、村委书记24年,带领茅山村民创业致富,立下汗马功劳。2019年光荣入选句容首届“最美退伍军人”。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服役时,在茫茫大海上劈波斩浪;退役后,用走千家入万户的深情建设家乡,20多年以永不言弃的责任与担当,把一个贫困村带向新农村。”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有了当兵的经历,沈晓春书记的骨子里就满是浓浓的军人情愫。每次有战友来茅山,他都要亲自带队,陪同战友到纪念馆、纪念碑前走一走、看一看,为战友讲述前辈的英雄事迹。

他始终认为:“只有明晰了英烈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清楚自己该向何处去”。

然而,如今一些过着富足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欣赏并追逐好莱坞式的英雄,对本民族革命英雄则漠不关心,甚至心存猜疑。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欲去其史必先辱其英雄。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思潮沉渣泛起,一些人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通过“揭底”“爆料”等手段,抹黑历史、污蔑领袖、诟病英烈。这让沈晓春书记常常心痛不已。

2018年5月8日,西安摩摩公司通过其自媒体账号“暴走漫画”,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了时长1分09秒的短视频,该视频的内容竟然将叶挺烈士《囚歌》中“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篡改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无痛人流!”。该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后,引起了公众愤怒,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予以强烈批评。

正在外出学习途中的沈晓春也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视频,非常气愤,当即在评论区留言:“这是对英雄烈士的丑化、诋毁,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舆论的一片反对声中,西安摩摩信公司在中国青年报06版发布道歉信。道歉信称,西安摩摩公司于2018年5月8日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了时长1分09秒的短视频,在视频中篡改了《囚歌》的内容,损害了叶挺烈士的名誉,引发了舆论关注,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不仅给叶挺烈士近亲属造成了精神痛苦,也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对此我们深感内疚和悔恨。

而后,叶挺烈士近亲属叶正光、叶大鹰、叶铁军、叶晓梅、叶小燕、叶文、叶敏起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

9月28日,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宣判,认为叶挺烈士在皖南事变后在狱中创作的《囚歌》充分体现了叶挺烈士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表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已经获得了全民族的广泛认同,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西安摩摩公司制作的该视频篡改了《囚歌》内容,亵渎了叶挺烈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损害了叶挺烈士的名誉,不仅给叶挺烈士亲属造成精神痛苦,也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故被告西安摩摩公司上述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西安摩摩公司在国家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开道歉,消除其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并判决被告西安摩摩公司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

这件事虽然画上了句号,但在沈晓春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茅山村不仅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红色村、英雄村。在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和解放后的和平时期,先后涌现出12名烈士,他们是茅山村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和宣传,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在一次党委会上,茅山村全体党员达成共识:“村内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必须加以收集、整理、出新,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慰问英雄烈士的后人,在全村营造‘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使‘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成为全村共识。”

会上,还出台了几项具体的举措:一是组织专人收集全村烈士事迹,编印成册;二是建立烈士事迹宣传长廊,供后人瞻仰;三是建立烈士后代扶持帮困基金……

2.“思念你的何止是你的亲爹亲娘”

2018年7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杨广金老师突然接到村委会沈晓春书记的电话,邀请他出山搜寻、整理茅山村12位烈士的生平资料。

电话那头,杨广金老师十分激动:“好啊,沈书记,你为家乡人民又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原来,杨广金在茅山是个对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的乡土作家,常有小说、诗歌、散文见诸报刊,尤其以写言论见长。3年前他帮助茅山风景区管委会撰写过《茅山景区志》,在“抗日斗争·英名录”篇章中就记录了50多位牺牲烈士的名单,仅茅山村就有12位牺牲的同志。因时间久远,烈士牺牲的经过记载得不是十分详细,这让他内心很是愧疚。现在村里要搜寻烈士的事迹,他当然欣喜万分。

第二天,杨广金早早赶到村委会,看到原茅山镇的人大主席袁继福等3位老人也来了,大家满是欢喜。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在动员会上,沈晓春书记说:“我们茅山村是一个红色的村、英雄的村,12位烈士是斗争浪潮中的‘一滴水’,也是我们茅山村的‘一口泉’,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整理、记录烈士的事迹,就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时时刻刻记住,今天的岁月静好都是先烈浴血奋战的结果。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忘记过去就以为着背叛。”

当时已是盛夏,他们四人分成两个小组,在张进副书记的带领下,顶着骄阳就出发了。

虽然有了名单和线索,但真正寻访起来还是破费周折,一是烈士的家人都已上了岁数,大多耳聋眼花;二是九十年代是大拆大建的时期,很多烈士的家眷、亲人都搬迁到外地安家落户。

这是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当时不知何故一直留存在村委会。因为年代久远,纸张略微发黄,发脆。框心填写内容:张金贵同志在一江三岛战斗中壮烈牺牲,……特此发证,以资褒扬。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当杨广金他们兴冲冲赶到烈士的老家茅山村陆家庄时,早已人去房空。原来,张金贵是1951年4月应征的解放后首批义务兵,入伍前家中已有妻室儿女。张金贵牺牲两年后,妻子因生活艰难带着一双儿女改嫁去了外地,线索就此断了。

那几天,他们非常焦急,烈士证书静静躺在办公室里,每次与它注目,心中总会充满一丝伤感,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战斗的烽火硝烟。这张证明书的亲人在哪里呢?

第二天,他们再次踏上寻访的路程。周边的村庄一个个巡查过去,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所有可能去的地方找了个遍,一无所获。正当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茅山东边的茅东林场传来消息说,三年前确实有一个妇女带着一双儿女改嫁到了这里,只不过因为林场的矿山关停,全家又离开了。他们赶紧赶往茅东林场,找到当年林场的老支书和当地派出所,寻找蛛丝马迹。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邻县的常州金坛遇池新村找到了烈士的儿子张红宝。当张进副书记带着袁继福一行走进烈士的家时,张红宝楞了一下,不一会儿感动得流下了泪水:“真是没有想到,在这里能见到家乡的亲人!”

在每次搜寻、撰写烈士事迹的过程中,杨广金、袁继福他们常常也是泪洒胸襟。在陈毅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挺进茅山山脉时,仅茅山村就有180多人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奉命北上,在黄桥战役中,茅山村有五位战士牺牲,因战斗异常残酷,很多战士连遗体都未找到,今天的烈士墓中许多都是烈士身前的衣物。

有一位战士牺牲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中,本来想等打过了长江,路过家乡时见见自己的亲爹亲娘,然而烈士的愿望没能实现,他倒在了长江南岸的一条大河旁边。我也不知道,他在战斗间隙,是否给亲人写过家书?也不知他是否记得家乡对他的眷恋和牵挂。我想:他一定会想生他养他的爹娘,也一定会记得村头的那棵老槐树。

青山有幸埋忠骨,残月无声照英魂。今天,家乡的亲人在想念你们,你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光照后人。

一个多月后,12位烈士的事迹都已整理完毕、登记在册。他们的业绩就悬挂在村委会的烈士长廊“不朽丰碑”版块上,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来到这里,默默地驻足,深深地怀念。

让我们记住这些不朽的名字——

胡正福,男,1907年生,原籍丹阳荣炳人,随祖父逃难到茅山,落户在老成村,后因建茅山水库搬迁到南成村。1938年日军侵占茅山,枪杀村民,轮奸民女,烧毁民房,激起了他保家卫国之情,于当年7月报名参加新四军。在战斗中他勇往直前,奋勇杀敌。1940年在高淳七桥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1岁。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王福宝,男,1906年生,茅山村新建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在茅山四区大队当战士。1944年某日,抗日政府区大队组织抗日战士在成村张家边集训,当时王福宝也在张家边受训,他老家就在成村。在回家探母途中,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壮烈牺牲。那天早上大批鬼子是赶到成村来偷袭新四军和地方政府干部的,他以自己的牺牲给部队撤退争取了时间。

张福庚,男,1921年生,茅山村火炼培自然村人。尚在娘腹中时父亲便去世。上有长兄、母亲相依为命。长兄长其20岁,童年、少年时期均在兄嫂家度过。1941年8月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茅山区四区大队担任机枪手。据村里老人回忆,张福庚十八、九岁时就常与来村里宣传抗日的人员接触,喜欢听打鬼子的故事。而这一带更是有一个叫“许胡子”的新四军出没,陈毅也来过。这对血气方刚的张福庚影响很大,便悄悄报名参加抗日队伍,连家人也未曾告知。新四军北撤时,战斗形势更加严峻、复杂。1945年9月,张福庚在家乡茅山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5岁。

葛志云,男,1920年生,茅山村下泊宫人。1943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9月在茅山一次阻击战中壮烈牺牲。曾任新四军茅山区四区分队长。葛志云3岁时父母离世,兄弟七个他最小。幼年、童年随哥嫂生活,长大成人后娶妻立业,但无子嗣。葛志云年轻时身材伟岸,峻拔帅气,力气超群,胆识过人。平时喜着蓝布长衫,白色布鞋,面带微笑,不失文雅。因身份保密,常来去无踪,主要活动在茅山周边一带。腰间常别长短枪各一支,长枪枪口朝下,外有长衫遮掩别人很难发觉。为打鬼子救乡亲,多次在白天潜入敌人据点附近连放三枪,鬼子大乱,民夫趁机逃走。几次夜间潜入鬼子据点附近,用油棉球点火投入炮楼,鬼子惊慌灭火,乡亲趁机逃出虎口。有一次,他化妆巧妙摸进天王寺鬼子据点取出七支枪,被大家尊称为“茅山李向阳”。

胡忠坤,女,1926年1月生,娘家在茅山老成村,后嫁茅山五家沟自然村黄士富为妻,生有6个子女。在婆家她是一位能干、善良的好媳妇,在生产队里是一位勤劳、遵纪的好公民,对人和蔼可亲,善于助人,受到村民的好评。

20年前,溧水的一位70多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在儿子的搀扶下,辗转多次来到茅山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这才引出一段“跨越40年风雨追寻”的感人故事。原来胡忠坤18岁那年,还是一位未出嫁的大姑娘。一日,村外枪声大作,正在屋里煮饭的胡忠坤忙站起来到门口打探,忽然有5位带伤的新四军慌慌忙忙跑到她家。当时把她吓懵了,新四军急切地说,有日军在追杀他们。胡忠坤一下子清醒过来,立马急中生智,将5位受伤的新四军带到她家的一个阁楼里隐藏,然后撤掉木梯子,丢到屋外。回到屋里,伸手从灶膛里摸了一把锅底灰抹在脸上,刚做完这一切,鬼子就闯了进来,冲着胡忠坤呜哩哇啦一阵乱叫。并在她家里到处乱翻,用刺刀乱戳。当时躲在阁楼里的新四军也非常紧张,不小心把挂在墙壁上的一个大锣碰响了,带路的汉奸在外面惊叫了一声,有人来了。鬼子吓得就往外跑,又往别的地方去寻找了,5位受伤的新四军终于得救。而胡忠坤勇救新四军一事则隐埋了40多年,直到解放后溧水柘塘的一位名叫陶家坤的新四军老战士,退伍回乡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报恩,他先后多次来茅山寻找救命恩人。1981年经他多方打听、核实确认,终于找到胡忠坤,胡忠坤勇救新四军的动人事迹这才传扬出来。胡忠坤老人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3岁,但她大智大勇解救新四军的故事一直在茅山传扬。

安双庚,男,1921年生,茅山村大培自然村人。1941年8月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茅山四区大队排长,1945年9月在茅山南镇街的一次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周岁。安双庚小学文化,说话略带苏北口音。细高个儿,长相俊美。参加新四军时已婚,育一女,5岁时因病夭亡。妻寡居,立外甥安毛斌为继子。据村中老人回忆,1945年9月的一天,正值新四军奉命北撤之际,一场战斗打响。安双庚负伤在南镇街东南侧石墩头被捕。敌人为了获取新四军的情报,对安双庚上老虎凳,手指上钉竹签,用尽酷刑,但他大义凛然,怒斥敌军。敌军恼羞成怒,将他枪杀在茅山西麓的松林里。

白维龙,男,1916年生,茅山南镇街人。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第6师第52团1营3连机枪班班长。1945年10月随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1946年8月在黄桥决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0周岁。白家当时人口众多,兄弟七八个。白维龙排行第四,人称白老四。高个儿,大块头,喜欢操枪弄棒。参加新四军时已成家立业,但未生育儿女。后领养一女,撑立门户。白维龙参军后,到了机枪班,可谓人尽其才。他所在的部队为新四军主力之一,常有作战任务,不断传来胜利捷报。1945年秋,根据毛泽东号召和党中央指示,在陈毅部署下,他在茅山地区印发、张贴《江南新四军北移告民众书》,宣传新四军为了避免内战向北撤退的意义。随后,白维龙和许多茅山籍战士一样,离别家人,离开茅山,奔赴江北。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匡元才,男,1928年生,茅山村东太阳自然村。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52团1营3连副排长,1945年10月随新四军主力北撤,1946年8月在泰兴黄桥战斗中牺牲,年仅18岁。匡元才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二,中等身材,人很机灵。16岁参加新四军,首长称其为“小兵”。因作战勇敢,从战士升任副排长。1945年10月,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国共和谈成功,党中央指示苏南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全部北撤至江北,而且要求“越快越好”。匡元才随新四军北撤后,在第二年的黄桥作战中英勇牺牲。

李根保,男,1928年生,茅山村五桂庄自然村人。1945年1月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第6师第52团1营3连通讯员。1945年秋随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1946年8月于在泰兴黄桥激战中牺牲。年仅18周岁。李根保小名“龙宝子”,家境贫寒,17岁入伍时个头约1米65,身材削痩,但人很机灵,喜捞鱼摸虾,偶尔吸几口旱烟,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1945年茅山地区抗日形势发展很快,民众参军热情高涨。李根保入伍时,是其姑妈帮助整理行装的。离家出发时,穿了一件灰色内衣和一套灰色棉衣棉裤,带着一床三四斤重的小被子。虽没扛枪,但挺精神。队伍直奔西阳村方向而去。入伍后,因战事紧张,基本没有与家里联系。在家人印象中,他还是一个“大男孩”,没有想到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王庆财,男,1925年生,茅山成村人,因茅山水库常发大水,便搬迁到茅山新民生产队。其父母生有七子(四男三女),王庆财排行老二。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后,地方政府为前线积极组织输送兵员,动员全民抗战,1940年4月,王庆财在村干部成长功的推荐下参加新四军,他随军转战西北,作战非常勇猛。1946年8月在参加黄桥的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1岁。

吴金坤,男,1911年生。茅山村西园自然村人,家庭出身贫寒,家有兄弟三人,吴金坤是老大。日本占领句容后,看到家乡群众被日本鬼子惨遭杀害。1945年他一怒之下,弃家投奔了新四军。入伍后被分配到六师52团一营三连,后任炊事班班长,随军做后勤保障。1946年8月,黄桥战斗打响后,他埋锅做饭,几天几夜没有好好休息。在一次给部队送饭的途中遭蒋军炮火袭击,不幸中弹身亡,年仅34岁。

张金贵,男,1923年生,茅山村陆家庄人,1951年4月应征入伍,是解放后首批义务兵,入伍前家有妻室儿女。张金贵入伍后被分配在解放军0080部队三支队五连。大陆解放后,祖国沿海还有诸多岛屿被蒋介石的残余部队盘踞,如大、小金门,舟山,一江山岛等。1955年1月,毛主席下达了解放一江山岛的命令。张金贵随部队前往一线作战,他是机枪手,当时敌人火力较猛,战斗打得十分残酷,在双方激烈交战中,张金贵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我军将士前赴后继,继续勇往直前,很快解放了一江山岛。战斗结束后,中央军委追记张金贵二等军功章一枚。如今,张金贵安葬在一江山岛烈士陵园,从此只能遥望故乡,与大海作伴。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在“不朽丰碑”版块后面还有“热血传承”“薪火相传”两个篇章。“热血传承”主要介绍建国前、建国后老战士和因公伤残军人的事迹。茅山村有5位老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虽然都已病故,但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他们是徐老五、吴勇、王金荣、蔡天荣、魏朝奎、夏帮贵。解放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有彭仁全(已故)、匡元喜(已故)、嵇正发、刘德祥、薛东进、焦吉宝、唐万生。因公伤残的军人有李家瑞、吴乐和、刘启风、张金文、周峰、彭帮金。

“薪火相传”篇章介绍了茅山村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26名有志青年参军入伍,军营建功。他们中有的提了干,有的成为士官,先后有16人荣立二等功、68人次荣立三等功,评为优秀士兵的达160余次。报国“接力棒”,传了半个多世纪。传承的是不朽的新四军“铁军精神”,矢志不变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每年的《烈士保护法》纪念日和清明节前后,茅山村委会都要组织党员、群众、学生来到烈士长廊,追忆茅山村当初的“那个少年”。英雄的精神不断温暖和滋养着茅山一代代后人,激励着后辈循着光荣的足迹,不断砥砺前行,最终形成了茅山村人人笃信的村训,这就是:“以英雄为榜样,大事面前不糊涂敢担当;以集体为荣誉,勤奋耕读不懈怠能立世;以本分为底线,诚心向善不狭隘有修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英雄者,国之干。”重新整理一个个烈士的事迹,重温一个个红色的故事,总是给人以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信仰如磐,志坚如钢,回望昨天,多少英烈刑场就义视死如归,多少英烈身陷囹圄不改其志,多少英烈赴汤蹈火鞠躬尽瘁。英烈是历史天空中最闪亮的坐标,英烈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始终照亮茅山后生前行的道路。

3.四代接力护墓,只为一句承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21的清明仍然是阴雨连绵,一大早,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聚仙苑小区的戴荣斌就起了床,她惦记着娘家潘冲村胡家寨附近松林边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

30多年前,戴荣斌嫁到了十公里外的下泊宫生产队,尔后又搬迁到离茅山更近的聚仙苑小区,每次去扫墓就得费些周折。草草吃了早饭,戴荣斌就坐在丈夫陶阿才的电瓶车后面,一路向娘家方向疾驰而去。按照家规,今天是给新四军烈士扫墓的日子。

新四军烈士墓原来隐藏于茂密的松林深处,解放后,因修建水库,她爷爷怕水位上涨淹没了烈士墓,就和生产队队长商量,将烈士墓从松林中东迁,移到了松林外一座朝阳的高坡上。

电瓶车行驶了半个小时,路过一片茶场,向右一拐就上了一条泥土路,约摸十分钟后就到了路的尽头。他们下了车,深一脚浅一脚向松林边缘走去。不远处,果然有一座圆形的墓赫然而立。这座墓原先是土坟,四周的水泥墙是去年才垒的,墓顶长着青青的野草,郁郁葱葱,有几朵无名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着,显得生机勃勃。墓碑上的“三位新四军革命烈士墓”10个大字用金色的油漆重新描画过一遍,十分醒目。

“嫁到陶家26年了,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扫墓。”戴荣斌走近烈士墓,小心拂去墓碑上的灰尘,并将墓地周边的杂草细细清理一遍。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十几岁时,戴荣斌便开始随着父亲戴相春去村外为烈士扫墓,这种记忆已经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烙印。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两三天,父亲都会带着纸钱和镰刀等工具,走进松林深处。在墓地前,父亲偶尔也会给她讲起当年爷爷与3位新四军的渊源。

说起戴家与这座烈士墓的情结,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茅山地区,饱受日军蹂躏,苦不堪言。1940年初冬的一天,日军杀气腾腾来扫荡,一下子抓走胡家寨、柏杆、荷塘等村的70多名村民,准备押往五公里外的马场。当时,3位新四军战士在执行任务的途中经过这里,得知村民被抓后,奋不顾身地前往解救,但在山林里遭遇一个连日军的围追堵截,3位新四军战士生死不明。

消息传到胡家寨,村民都十分着急:“新四军是为了解救咱们才遭此劫难的,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他们。”

深夜来临,戴荣斌的爷爷戴国宝和几位村民悄悄摸进山林,借助微弱的月光,他们找到了3位新四军与日军决战的地方,发现一位年长的新四军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气若游丝。戴国宝背起他就要离开,突然,这位新四军竟苏醒过来,指了指不远处,断断续续地说道:“务必带上他们,还有一位新四军才十八岁啊。”说完,两眼一闭,撒手人寰。

原来,在十几米的地方,还躺着两名新四军的遗体。他们来不及多想,抬起三位新四军的遗体就往回赶。为了不让日军发现,他们将新四军埋葬着村后的一片松林里。

从此,戴国宝的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片松树林,3位新四军的形象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就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必定进山,看看雨水有没有将坟墓冲坏,并将掉落在坟头的枯树枝拨开,将冲刷的泥土再一一填上。

一晃又十几年过去了,戴国宝已进入暮年。一天清晨,卧榻养病多日的戴国宝将儿子戴相春唤到床前。交代几句家事后,戴国宝说:“清明快到了,不要忘记山林里长眠的英雄们,记得要去扫墓,平日里也多去看看。以后我们戴家无论男女,都要世世代代为烈士扫墓、护墓,这是家规。”

戴相春明白,父亲是怕长眠异乡的烈士无人探望。数十年风雨无阻的守护,已令戴家三代人都深深明白,父亲已将3名无名烈士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听完父亲嘱托,戴相春眼眶泛红,当即应允:“爸爸放心!我一定会接好班,守护好烈士墓……”

从1940年到如今,已经过去了81年,从爷爷戴国宝,到父亲戴相春,再到戴荣斌自己和儿子,对于这条家规的坚守从未间断。

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刷,泥土堆积的烈士墓已经渐渐坍塌,损毁严重。2013年年初,已患中风的戴相春怕自己来日不多,郑重地与长女戴荣斌谈心:“荣斌啊,我为什么给你取了个男娃的名字啊,我家祖传的规矩就是戴家第一个娃出生后,不论男女,长大后都要担起为烈士护墓的第一责任。你生下来后,我们一看是个女孩,怕你太柔弱,就希望你能文能武,光荣地肩负起义务。”

最后又对戴荣斌交代道:“3位烈士墓年代久了,你带个头自费整修一下,我的要求是戴家的祖坟修成什么样,烈士墓就要修成什么样。”

尽管父亲突然病逝,然而这桩未了的心事,戴荣斌却始终记挂在心中。2015年9月,夫妻俩拿出2200元,请了专门修墓的人,但只是修了个土坟,夫妻俩看后觉得很不满意,当即决定再修一次。第二次修墓时,戴荣斌夫妻又拿出了5000多元,全家人自己动手,买来水泥、沙子、砖头等,在墓的外围浇筑上水泥,十多人整整忙活了一天。

前后两次修墓,一共花去了戴荣斌夫妻俩共计7000多元,对于家境一般的农民之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但在戴荣斌看来,这钱应该花,花得值。2016年清明节,当戴家老老小小四代人站在新修的烈士墓前时,戴荣斌觉得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她来到父亲的墓前,告诉父亲说,“你交代我的事,我办好了”。

2018年9月30日是我国的第五个烈士纪念日。9月29日下午,

戴荣斌带着儿子陶海君前往烈士墓地,在这对母子身后,还跟随着茅山风景区团工委的青年志愿者们以及茅山中心小学的师生代表。

这段扫墓的路坎坷不平,戴荣斌大病后还在休养,在儿子的搀扶下,一路走走停停,出了一身虚汗。到了新四军无名烈士墓前,青年志愿者们弯腰俯身,仔细锄去烈士墓旁的杂草,打扫周边环境。学生代表们为无名烈士献上亲手做的小白花,默哀致意。

对于戴家人为3位烈士扫墓、修墓,周围也有些人不理解,让戴荣斌感到欣慰的是,丈夫陶阿才给了她最大的支持。

戴荣斌一家坚持为烈士扫墓、自费为烈士修墓的义举,在茅山当地,乃至句容地区传为美谈,越来越多的当地党员,甚至是普通群众,或集体组织、或个人自发,前来为3位烈士扫墓。

其实,在戴家四代坚持为3位烈士扫墓的背后,还有着一段特殊的军人情结。戴荣斌的父亲戴相春曾在1964年参军入伍,而戴荣斌23岁的儿子陶海君则是一名现役军人。“我的父亲和儿子都选择去当兵,其实是向3位烈士学习,像他们一样去保家卫国。”戴荣斌语气坚定地说。在戴荣斌家,我们看到大门上方张贴着金色的“光荣之家”牌匾。

戴荣斌真情护墓的故事打动了60万句容人,她先后获得了 “全国最美家乡人”、“江苏好人”、镇江市“新乡贤”等荣誉。根据她真人真事摄制的茅山题材电教片《特殊的家规》,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的“‘我们’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展评”活动中,获得全省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纪实类作品一等奖。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了茅山人民的解放,无数新四军烈士血洒战场、长眠他乡。英烈们的身世之谜,或许很难找到答案。但他们的精神早已深深地刻在茅山的大地上,流淌在茅山人民的血液中。他们坚贞不屈的灵魂,将会激励和感召一代代茅山儿女砥砺前行。

4.在洪水中永生

作家戴红梅曾经对人生有过这样的感悟:“人生很短很短,匆匆如白驹过隙,似乎只有一朵花开的时间,却也是朝来寒雨晚来风,夹杂着蜂蝶的嗡嗡,无暇在阳光中遥望隔岸的春光。然而人生也很长,长到爬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涉过一道水再过一道水,山山水水间,丛林峰谷、激流险滩,总让人绷紧一根弦,无暇展望与回顾路上的风光。”

茅山村的老支书祁增文的人生大抵也是如此,他在51岁那年就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家乡,离开了他热爱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他心仪的工作岗位。但他又实实在在地活在茅山人民的心中,他的灵魂还在青山绿水间守望,生命虽短暂,光芒却永恒。

每年7月2日是祁书记的忌日,这一天,茅山东太阳自然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要拎着纸钱,拿着花束,自发地前往南庄水库上游一个叫簸箕窝的山坡上,祭奠老书记祁增文。这一块坡地是东太阳自然村祖坟所在地。祁增文的骨灰装入一只陶罐就埋在了这里,这是一座土坟,坟头上几茎野草在夏风中飘摇,周边长满了一些不知名的杂树,一阵风过来,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发出悲泣的呜咽。

每年的端午节是祁增文女儿祁大兰最悲伤的日子,今年74岁的祁大兰一到这一天就拿出父亲的遗像,轻轻擦拭,仔细端详。她拼命把呜咽声压下去,可是眼泪还是断线珍珠般滚滚而下,终于泣不成声:“父亲啊,50年了,一切就像昨天一样。你是端午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了粽子去北山水库上班的,从此再也没有回家,我没有哪一天不思念你啊——”

归来兮,英雄——句容茅山村守护英烈散记

在寻觅祁增文51年的人生轨迹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离开我们近50年的老书记,为什么还会如此令人哀痛和惋惜?从乡亲们的热泪中,从亲朋好友的悲伤中,从一茬茬后任干部的无限思念和崇敬中,我真切地感到了一个英雄的内涵是那样博大与丰富,又是那样朴实与单纯。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有情有性的心灵,一个无私奉献的生命。他对百姓的忠诚和博爱就像夜空中那颗闪亮的流星,照耀苍穹。让我们走进时光的隧道,抚摸祁增文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生于1921年3月的祁增文是地地道道的茅山东太阳村人,祁增文小时候出生在山村,虽然取名为“增文”,但当其他人背上书包走进学堂,用文化改变命运的时候,他却得到了一根牛鞭。在父母的呵斥声中,他成了一个“满沟跑”的放牛娃。据说小时候又瘦又小的他根本不是水牛的对手,有一次水牛一生气就将他摔在了竹园里,所幸尖锐的竹子并未戳伤他,让他逃过了一劫。

虽然每天早出晚归出去放牛,但祁增文的父亲经常听到儿子悄悄地背《三字经》《百家姓》,当时觉得非常震惊,便想一探究竟,于是就尾随祁增文去放牛。发现原来是祁增文在放牛的时候悄悄跑去别人私塾的门口,偷听老师上课。父亲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决定咬紧牙,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把儿子送进邻村五里庙读私塾。

解放后,读过私塾的祁增文被推举为村民委员。195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相继担任茅山乡农会主任,茅山、后白乡乡长。祁增文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競競业业,从不浪费国家与集体一分钱。他在后白乡工作期间,在一次审查财务开支时,曾发现一位机关干部多报了出差的车票,非常生气,马上被剔除下来。还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名会计报销算盘时只见发票不见实物,经追问,才发现这位会计把公家的算盘拿到家里私用了,后即被追回。事后,他在会上宣布,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更不能公物私占,要严格监督,从我做起,如果我挪用公家一分钱,请大家同样对我监督。

1966年6月,祁增文调到北山水库任水库管理所所长、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对祁增文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北山水库原以普渡桥命名。普渡桥,曾经是句容北部的一个古村落。《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仁信乡二十四村中,就有普渡桥,当时记载为铺头。清末民初,句容全县有50个集镇,普渡桥亦是其中之一。普渡桥地处北部山凹。空青山、武岐山、凉帽山等山水经这里下泄解巷河,经大卓庙、下荫坝、房家坝,通过句容河流入秦淮河。

普渡桥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七年(1918年) ,再次修造。桥高三丈,长三十丈,宽一丈。桥的两侧桥墩上各有石刻龙头一对,桥身全系千斤以上巨石。桥的两头各建牌坊一座,牌坊立柱上各题对联一副。一副题为:“句曲名区留胜迹;东头古道架长虹。”一副题为:“隔水无须分南北;问津从此识铺西。”引桥拱门上刻有“曲阿古迹”四个大字。

1959年扩建北山水库,普渡桥淹没在北山水库中。同时被淹没的还有里巷、上下张培、东解、解家、大小山宕、刘家凹、下亭子等自然村。因建库后,桥被淹没,库址在城北山区,故于1963年更名为北山水库。

从空中俯瞰,北山水库周边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朵朵白云在水库周边的山峦间飘动,田园房屋在云层下若影若现,美如仙境。

这里真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地方。

此时,正值水库大坝加高加固以及高低涵洞和溢洪道续建,工程任务异常繁重。走马上任的祁增文一头扎进了工地。

50多年前,能够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实在是少之又少,人力和畜力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用人力或畜力肩挑背扛运输建筑材料,再用人力和畜力进行碾压密实,尽管费时费力,但工程质量确实是头上站鸭子——顶呱呱。

曾经参加过北山水库建设的祁增文的小伙伴刘德平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唏嘘不已——

喧闹而繁忙的工地上,人声鼎沸。巨大的塔形打桩机“突突突”地吼叫着,不分昼夜。探照灯巨大的光柱像一把把银色长剑,刺破夜空。那忽闪忽闪的电焊弧光,把周围的山岭照得通明晶亮。车畜人流,变成了一串串活动的剪影,在呼喊,在奔跑。

到了隆冬季节,天气突然转冷,天空中飘起了絮絮雪花。可是北山水库工地上照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祁增文穿插在队伍中间,呼喊着号子,肩扛手提,一刻也不停歇,好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连落下的雪花刚接近地面便融化了。

水库大坝加高加固结束后,祁增文受到了镇江专署的表彰。

祁增文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北山水库的水文特征、抗风防洪能力都悉记于心,了如指掌。

茅山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换明显,也常有异常气象出现。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蔗吐白莲”。这是清《茅山志》反映茅山仲夏季节的一般景象。而山区也会出现大旱、大风等怪异气象。有一年茅山地区大旱,春旱连着夏旱,伏旱接着秋旱,全年降雨量仅425.2毫米,北山水库总库存量原有2393万立方米,这一年却库底干涸,鱼虾绝迹。1968年仲夏的一天,北山水库出现两个奇观,一是水库边沿,群虾聚集,顺手即可满篓;一是山间旋风袭来,顷刻间,乌云密布,暴雨如注,水库中升腾起一条30米高的水柱,犹如蛟龙出海。附近村民目睹壮观奇景,个个惊叹不已。

1972年6月下旬,“蛟龙”再次光顾北山水库。

雨,哗啦啦地下着,织成了一张密密匝匝的水网,漫山遍野地覆盖下来,把整个茅山山脉都置于水气氲氤之下。这时震人心魄的,倒不是暴雨声,而是山洪滚动的沉重的隆隆声和河水暴涨的怕人的哇哇声。这两种声音搅成一片,像要立刻把水库周边的村庄也吞噬下去。

祁增文在值班室里焦灼地踱来踱去,不停地吸烟,时而掏出怀表瞧瞧,时而望望窗外。此时,雷声隆隆,闪电不断,蚕豆大的雨点,砸得房顶霹雳啪啦作响。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动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上,卷起了一阵阵轻烟。

到了7月1日凌晨,暴雨陡涨262.3毫米,水库水位猛升到53.34米,超过红色警戒水位(52米)1.34米。

危急,危急,北山水库异常危急。

因洪水来势凶猛,溢闸泄洪根本来不及,洪水从正在施工的启门井内溢入隧洞,一遍又一遍地冲刷坝基。一旦大坝决堤,水库下游6个村庄上千名群众将被卷入一片汪洋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此刻,祁增文书记倒显得异常冷静。他一面电话请示县里,一面做好炸开临时溢洪道的准备。县委领导闻讯,旋即驱车北上,可是车到大卓公社境内,田野、公里已被洪水淹没,交通受阻,车子进水歇火。县委领导立马下车涉水前行,水已经齐腰。因当时的通信手段落后,前后方一下子失去了联系。

此时,洪水已经越过了堤坝,呈瀑布状涌入田野。水库堤坝,命悬一线;数千村民的生命,危在旦夕!

怎么办?霎时,几十双眼睛紧盯着祁增文。在这瞬息万变的紧急时刻,祁增文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亲临现场指挥爆破手起爆。同时,将所有民工撤退到安全区域,而自己走在队伍的最后面护驾。

“3、2、1,起爆——”“轰隆——”一声巨响,溢洪道中间冲出了一股炽热的波浪,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滚滚浓烟、擎天水柱如同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一般,腾空而起,伴随着猩红色的火焰妖艳绽放。

“哗——”洪水犹如野马脱缰,猛虎出山,大声吼叫着奔泻而下。

正当民工额手称庆的时候,忽然看到不远处,祁书记一头栽倒在水里,再也没有爬起来。原来,一块二三斤重的飞石从空中飞来,不偏不倚正击中祁书记的腰部。

“祁书记——,祁书记——”惊恐万状的民工从水里捞起祁增文就要往县医院送,然而,水位还未下去,面对一片汪洋,道路分辨不清,民工们欲哭无泪,仰天长叹。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原来还清醒的祁书记再也没有醒来。后经医生诊断,他的肝脏已被镇裂,再也无法挽救。

江河呜咽,大地恸哭,万物肃静。

祁书记“走了”的消息传到了北山水库周边的村庄,传到了茅山乡,传到了东太阳村。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祁书记太好了!是个大善人!”人们称赞道。

“好人得不到好报,老天不开眼呐!”人们纷纷惋惜。

“祁书记呀,你再醒一醒看一看啊,全村的人都来送你了,我们舍不得你呀!”人们悲痛欲绝。

祁书记火化后,孝子把骨灰抱回了老家东太阳村。一路走,一路恸哭:“父亲啊,我们回家了——”“父亲啊,现在转弯了、过桥了,你可记得回家的路啊?”

灵堂就设在自己的家里。堂屋前悬挂着白色的布幕,供桌上摆着各种祭品,两边的烛台上插了两支白蜡烛,桌子周围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花圈。风吹进来,四面的挽联飘摆,香烟缭绕。人们三三两两走进去,一看到这情景,心里就难受得想哭。

屋外,唢呐笙管,把人们的心都吹乱了。祁书记的晚辈们跪在地上,难受得泪珠止不住的簌簌落下来。祁书记的夫人全身蜷缩成一团,在离开灵堂稍远一点的一张椅子上,呼天喊地——

50年过去了,今天翻开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往事,那红色的光芒永远折射出前辈创业的艰辛和不屈的脊梁,默默诉说着那时人们无私奉献的不朽传奇。

我在茅山采访时,一直惦记着英雄的后人。茅山村委副书记张进看出了我的心思,自告奋勇带我去见见祁增文老书记的女儿祁大兰。

祁大兰年轻的时候是东太阳村小学的教师,后又担任了校长,目前已退休26年了。回忆父亲的往事,依然眼泪婆娑。她看上去比一般人显得苍老,然而她的眼神坚定而又执著。谁也看不出眼前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竟走过了一段比苦楝还苦的日子——

祁增文老书记走了以后,爱人一睡不起,在家躺了半个月。为了下地挣工分,强忍着悲痛下床去上工,社员们再一次见到以往爱说爱笑的嫂子时,已是花发苍苍的“白毛女”。

祁大兰除了每天安慰母亲,还要一边带儿子,一边继续每天的教学。她的丈夫远在南京的某部服役,每天都忙于轰轰烈烈的大比武,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然而,屋落偏逢连夜雨,丈夫在一次泅渡训练中受寒,连续发高烧,继而血液出了毛病,经常发热发烧。部队转辗苏州、上海多地为他求医问药,也始终没有得到根本医治。10年后,经部队和地方共同做工作,将其转业到国营镇江纺织厂。可两年后,还是出现并发症,离开了人世。

前后送走了两位亲人,祁大兰觉得自己像掉进了一个万丈的深渊,黑暗像高山一样压着她,像大海一样淹没她,她话也说不出来,气也透不出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痛苦能够和她此刻所感觉的痛苦相比。这种痛苦是那样锐利,那样深刻,又是那样复杂,那样沉重。

祁大兰每天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往在学校和家的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稍不留神,就有摔倒的可能,她太累了,心力交瘁,不能支撑自己。

祁大兰的一举一动让同校的教师严志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一定要帮帮她,不为别的,就为她因公牺牲的父亲。”严志根在心里这样默默地想,虽然他比祁大兰小5岁。

于是,严志根经常为她倒水,叮嘱她吃药,问寒问暖,还主动为她承担一些学校的后勤工作。

在这样相互搀扶、鼓励下,严志根心里的“同情”慢慢长出了爱情的花蕾。

可在七十年代,这种年龄的悬殊,加之祁大兰还带着一个前夫的儿子,这让严家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要么断绝来往,要么滚出家门!” 严志根父亲下了最后通牒。

爱情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严志根卷了铺盖住进了学校的临时宿舍。

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夫妻俩顶住世俗的压力,过着相安无事的甜美生活。然而,爱情也需要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年后,他们的爱情终于结出果子,一个帅气的儿子降生了,他们喜极而泣。又过了两年,另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儿子在十个月大的时候,因连续发烧,长久不退,被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加之免疫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就发热发烧。从此,他们夫妻俩就不断奔波在求医的路上。镇江、南京、上海,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获取一条线索,他们就舍命前往,尽管当时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还不到20元。为了救治小儿子,他们节衣缩食,从不添置新衣,家中一贫如洗,半年都不知道猪肉是啥滋味。

医生断言,小孩活不到4岁。可没想到的是,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孩子活了整整40年。在最后的两年里,夫妻俩一直守护在特护病房里,几乎没有离开儿子半步。

祁大兰的事迹感天动地,没有一个人听了不泣不成声。村委会、教育局也伸出援手,多次给予关心和补贴。祁大兰还被评为“茅山好人”,茅山“新乡贤”。

苦难终将过去,如今的祁大兰夫妻过着稳定而安逸的退休生活,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非常孝顺。但思念父亲一刻也不曾停止,总想在有生之年,去父亲曾经牺牲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可以告慰祁大兰和祁书记在天之灵的是,今天的句容水利人正高举先辈的旗帜,以追天逐日的豪迈,构建大水利,做好水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初夏时节,我和句容水利局局长包俊华驱车前往北山水库。一路上,包俊华介绍说,北山水库是句容城区供水的主要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打造“人水和谐、环境优美、水质清澈、鱼水欢歌”的生态环境,句容市针对全市569条村级及以上河道、2个湖泊、56座中小型在册水库,建立了河长制,严格落实“一二三”工作法,以“六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制定了河长制六项工作制度,积极编制“一河一策”行动指南。

在北山水库管理所,我们见到了现任的管理所所长尚进,谈起如今的北山水库建设,尚所长如数家珍:“句容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近年来投入上亿元,用于关闭北山水库上游采石宕口,治理农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工业点源污染,以及北山水库清淤、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等。我们北山水库还成立了水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筹建了水环境保护工作组、水行政执法中队、公安局警务组,三支队伍共同维护北山水库水环境,持续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

行走在北山水库,都是绿树相伴,让人心生愉悦。随着句容宝华山至赤山湖旅游专线高等级公路、句容全域旅游线路的开通,北山水库的生态效益、旅游效应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观光者来到这里。

对于未来的打算,尚进所长笑着说自己每分钟都在思考怎么把“北山水库”建设成景观水库。这个“每分钟”让我们开怀大笑,于是话题就此扯了开来。原来,他们把目光投到了水库上游,既要使之成为水质保护的缓冲地,又要使之成为景观水利的风景线。设计者将北山水库与园林水景;绿树修竹和楼馆台榭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考虑岸边景物到水面的方位、大小及其周围环境的层次;讲究大堤、小岛、曲桥、绿洲、港汊分布在安静的湖面上,增加了水库的层次与立体感,强调田园诗意、和谐生态、传统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韵自然融合。复原普渡桥,将一自然泉水建设成“普渡泉”,把普渡桥历史融入水文化的诗意中,将湿地打造成“普渡桥湿地公园”。

站在下午3时许的水库大堤上,酷暑的风,不疾不徐,夹杂着水稻、山菊的香;远山近岭,栎树、槭树、杨柳……色彩斑斓;天边云开云合,云聚云散,云卷云舒。是啊!云天下,群山环抱中哺育人类成长的水库,尤其西北端那座临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山民,在我心里,是一幅隽永的乡情画卷。

祁书记,你安息吧!你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北山水库的继承者也会更加努力地活在先辈的光荣中,将“文明和谐、责任担当、规范创新、润泽共享”的北山水库精神传扬……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