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谢才保镜头里的“铁血荣光”

谢才保镜头里的“铁血荣光”
2021-07-08 11:52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镜头里,他们脸庞上的沟壑,隐隐间尚有战火掠过的印记;他们平静如水的眼神,分明还映射着历史的硝烟。曾经在枪林弹雨中戎马一生、为共和国成立甘洒热血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们,或已渐行渐远,或是风烛残年,但他们的人生足以被历史铭记,足以让后人敬仰。

为了用光影留住历史的记忆,住在常州市金坛区名仕家园的76岁老人谢才保十几年如一日,行程一万多公里,采访拍摄了146位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用万余张照片记录下革命前辈的容颜,铭记了他们感人至深的峥嵘岁月。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以曾经都是军人的身份,来写一写谢才保心里的老兵梦和他镜头里的铁血荣光。

军人。摄影人。

这两个看似无关的身份却是谢才保身上最重要的两张“名片”,他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出发。

1965年一个寒冬腊月的冬日,谢才保参军来到上海6333部队松江32分队当了名工程兵。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岁月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挖防空洞。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遇到一位大学里受他“保护”过的一位教授,第一次接触到了相机,从此使他两眼发光,对摄影有了好奇心。

1968年,谢才保退伍后进入金坛照相馆工作。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摄影师李锁庆。李锁庆是国家级人像传统用光摄影大师,对当过兵的小徒弟格外青睐,把自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使他在摄影用光、构图造型、暗房制作等方面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训练。李锁庆不仅摄影技术好,而且为人正直,常常教导谢才保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多做善事,学出真本事,多拍正能量的照片。50多年过去了,师傅的谆谆教诲恍若昨日,谢才保时刻牢记于心,在摄影这条“痴途”上越走越远。

早在200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谢才保去给抗战老兵拍照,其中一位是他朋友的父亲,当时身体很硬朗。这位新四军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当说到自己负伤后继续作战时,老人眼中的光芒让谢才保情不自禁端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可事隔3个月去送照片时新四军已溘然而去,这让谢才保非常愧疚。

茅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圣洁的山。巍巍茅山,茫茫竹海,钟灵毓秀,紫气东来,历史上被称为洞天福地。茅山又是一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7000多英雄儿女血洒茅山大地,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幸存者理应被历史铭记。

谢才保顿时萌发了用镜头记录这些抗战老兵的心愿。

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确定“新四军”这个拍摄主题后,谢才保立即着手进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翻阅资料、查找线索、谋划方案、了解采访拍摄注意事项等,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功课。

“要么不拍,拍就要拍好,那段时间我每分每秒都在琢磨拍摄这件事。”谢才保说。

金坛的夏锡生是谢才保拍摄的第一位老兵。老人参加过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历经枪林弹雨,至今头顶上还留着被两颗子弹、一块弹片划过的伤痕,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这位老兵看淡生死,先后获得无数军功章。退役返乡后,老人更是心静如水:“从打鬼子那时起,就没想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们够万幸了!”

谢才保拍摄老兵是个人行为,本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一些有着老兵信息资源的人,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私心杂念,从不向谢才保透露一点线索。

得不到抗战老兵的任何联系信息,寻访老兵的过程异常艰苦,线索大多是通过亲友和热心人士辗转获得,往往只知道老兵住在哪个村庄,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为此,他曾经在凌晨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到一个小山村,却由于老人的家属不同意拍摄而无功而返;也曾独自一人在电闪雷鸣的山路上奔波,一天寻访下来,回家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谢才保患有颈椎病、关节炎和前列腺疾病,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他口渴了就寻找毛草根、小芦竹笋解喝。中途饿了,就啃携带的方便面充饥。

每天奔走在拍摄的路上,他无怨无悔,只是痛和累总是交织在一起。

有一次,由于下大雪道路被封,耽误了行程,一周后赶到时,原本想要拍摄的老兵已得了脑中风住进ICU重症监护室。还有一次,前一天与一位老兵约好见面,第二天下午两点赶到时,老人已于当天清晨去世。

“每一次听到抗战老兵辞世的消息,我的内心就越发沉重,并感到时间紧迫。我采访的老兵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89岁了,有的在拍摄完成后不到半个月就辞世……我停不下来呀!”说到这里,谢才保留下了泪水。

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记录他们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有个老兵叫杨学明,1925年生,江苏靖江人,居住在江苏金坛。他1940年1月参加新四军独立团,在江苏阜宁打了一个漂亮仗,和战友一起消灭鬼子一个纵队,端掉江苏淮安日伪军司令部。后随部队挺进东北,参加了解放战争。在部队曾任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寻访时,老人因年事已高并身患重病,有时甚至不能分清白天和黑夜,但说起打鬼子的事却毫不含糊:“肚子饿了就吃树叶草根,冬天怕暴露行踪,不敢点火做饭,就用干粮和雪充饥……”面对谢才保的镜头,老人缓缓举起右手,神情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样的场景在寻访过程中多次出现,每当这时,镜头后的谢才保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一次,他听小区的一位邻居说起老军人裴三的故事。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裴三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1932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43年加入抗日儿童团,多次混入日军的碉堡,及时向武工队传递重要信息,被大伙儿称为“小兵张嘎”。1945年8月入伍,在邓小平同志的安排下,进文工团成为抗日宣传队队长,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慰问从前线凯旋的部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卓越,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转业到国务院机关工作,退休后随家属回金坛居住。裴老快90岁的人了,如今身体硬朗健康,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依旧保持着军人良好的内务。听说有人来给他拍照,非常高兴,一大早穿上整齐的老军装,在家中恭候着谢才保的到来。

这一天,也是谢才保心情最舒畅的一天,和裴老聊了很多心里话,两人成了忘年交。谢才保从不同角度为裴老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

为了完成拍摄150位抗战老兵的目标,从2019年开始,谢才保把寻找范围再次向金坛外围扩展。

听说常州钟楼区花荷池公寓住着一位叫季刚芹抗战老兵,一大早,就从金坛乘车出发。季刚芹1928年10月5日出生在常州,参加过很多战斗,正团级转业在常州养病。辗转多次,终于找到了季刚芹家,得知谢才保大老远专门赶到市区为他义务照相,季刚芹也非常激动,竖起大拇指说:“当年军人的斗志又回来了!”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老英雄们的军人风采依旧。一提起打鬼子,他们的眼睛个个熠熠生辉。这次常州之行,谢才保收获很大,从季刚芹处又打听到他的战友伍新忠。

伍新忠生于1925年,江都仪正人,1944年2月参军,曾担任过陈毅警卫员,参加过大小战斗十几次,立过二、三等功十几次,1949年专业在南京市公安局工作,谢才保随即坐车前往南京。

“不容易。”谢才保说。

这一趟拍摄不仅路程远、转场多,更多时候因为不少老军人年老行动不便、精神状态不佳,为了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他需要跑几个来回,经常坐在车上吃方便面等候。

拍摄的苦累并不影响谢才保的心情,牵动他内心的是老军人的现状。“看着老军人健康快乐地生活,我就特别开心,看到老红军被病魔折腾,躺在病床上,心里就特别难受。”谢才保心里总是牵挂着这些老人。

一次,他了解到金坛直溪镇有一位叫殷敖齐的老兵,1944年参加的新四军,多次参加捣毁宝应、丹阳延陵日伪军炮楼、竹篱笆、铁丝网的战斗,在参加解放战争时腿部被炮弹炸伤。

谢才保立马赶到直溪镇他的家中,见大门紧锁。一打听,才知道老人生病住进了医院,急匆匆赶到医院时,老人已处于昏迷状态。

回来后,谢才保想起殷老的面容。“那是我们的英雄,他活着,我就必须拍出他的精气神。”于是,第二天,谢才保又一次赶往医院。家属告诉他,老人可能会在11点半左右醒来。然而,11:30、12:30、13:30……谢才保在病房外等了快6个小时,老人依旧没有醒来的迹象。家属都劝谢才保回去,他却不想放弃,直到下午4点,老人终于醒了。“老人的眼睛还很亮,沧桑中透着坚定。”谢才保说,拍下这样一张照片,他的等待值了。

“每一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谢才保说,老兵们建国初期自愿回到原籍以务农为生,有不少人因为伤残,晚年生活十分困窘,但他们始终怀抱一个执着的信念,对党忠诚,无怨无悔。

16年的时间里,谢才保自费行1万余里,足迹遍及江苏省溧阳,武进,常州地区县市区,还赶到合肥,北京拍摄常州人金坛人的抗战老兵,至今共计拍摄了146位抗战老兵,为的是给社会留下一份真实、生动的图片,视频影像资料和文字史料,也让老兵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尊重。多年来,谢才保自费为老人们冲洗照片、制作影像光盘赠送。

在寻访期间,谢才保只要遇到好的素材,他都整理出来,连同照片赠送给新四军一大会址纪念馆、金坛图书馆和盐湖城(茅山记忆)红色教育基地。还将采访的抗战口述史编辑成课件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进行义务宣传。他先后走进金坛挡案馆、社区、学校,根据寻访到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72次,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寻访、关爱抗战英雄实践活动91次。

进山区、入医院、住浴室,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146人纯抗战老兵的拍摄。为了将茅山东麓的抗战老兵组合在一起,他将每一个老兵按照拍摄的先后顺序,通过电脑一个个P出来,再加进去,最后合成一张长5米、高1.2米的大合影。

2018年9月8日,山东卫视台了解这张照片后,专门邀请他与4名抗战老兵一道走进山东卫视演播室,讲述了《一张照片的故事》。

荧屏下的观众,听完这个故事,都流下了泪水,被这张具有超级正能量的照片所震撼。

其实,正能量的故事一直在谢才保身上上演。

201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场大雪降临金坛大地,刺骨的寒风卷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满街飞舞。

谢才保照例背着相机出发,当他路过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时,一幅感人的画面映入他的眼帘:一位交警在风雪中疏导交通,护送学生,口中吐出的热气已看不清他的容颜。

此时,漫天飞舞的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家长、学生弯着腰在一路小跑,一辆辆汽车左冲右突,现场有点混乱。

交警迅速走到马路中间,一边指挥,一边来回护送,并不时帮着背起孩子的书包,在迎来送往中,这位交警已是满头大汗。

太感人了,谢才保迅速拿起相机进行抓拍。

后来,谢才保得知这位交警叫陆旭东,从2008年开始就在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护学了。他的动作是如此的默契,他和学生们、家长们的交流、笑容又是如此的真实,完全不是在“作秀”。

“我要以他为主题,拍出最满意的作品。”从此,谢才保开始了在雨雪中偷拍抓拍陆旭东“护学”的义举。

“咔擦”“咔擦”,坐脚式拍仰面、马步式拍背面、侧躺式拍侧面……12年过去了,6800多张优美的姿势定格在谢才保的相机里。

2011年2月18日,又一场大雪纷飞,路面积雪给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谢才保没来得及刷牙洗脸,骑上电动车就往外赶,由于雪天路滑,一路上摔了好几跤。他又要去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看看,雪天的陆旭东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看到他在那里,我高兴的不得了,终于赶上了!”

四张《记录他上班的第一个小时》的组照,展示了陆旭东多个“护学姿势”,被网友称为“最美动作”,这组照片也获得了常州市“至尊杯”寒冬下的交警纪实摄影大赛一等奖。

自从2008年10月陆旭东来到华罗庚实验学校护学后,这个总是被投诉的路段好转了不少。虽然他只是帮家长把停车送孩子的事情做了,但正是因为这一拉、一搀、一抱,缩短了车辆停留时间,打通了这段老大难路段,更为学校开通了最安全的“接送通道”。

皮肤黝黑的陆旭东也被学生、家长和金坛当地市民亲切地称呼为“黑皮交警”。“我把照片传到网上后,网友送了他‘黑皮交警’这个外号,后来大家就叫开了。”谢才保说。

谢才保有一张最得意的作品叫《呵护》,画面中陆旭东将一对双胞胎拉下车后,用大衣盖在两个小朋友身上,双手一边一位护送进校园。这幅作品在首届“雷锋——时代的偶像”全国摄影展中被评为社会记录类优秀奖。谢才保说:“陆警官做的只是往前多走了一步,但这一步却如暖流般温暖了整个金坛。”

在谢才保一张张照片的佐证下,陆旭东相继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公安楷模、一等功臣称号。

谢才保用真情义务拍摄老兵和交警的事迹传遍了金坛。他多次被江苏卫视、扬子晚报、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与陆旭东多次走进江苏电视台、山东卫视频道、常州电视台新闻坊,一起讲述助人为乐故事。

谢才保拍摄的照片不是用来孤芳自赏,为了宣传好身边的典型,他献出了1800多幅照片,自费8万,利用金河社区名仕家园四大长廊空间建立了“四大文化长廊”。

“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长廊”,使有抗战老兵照片500多幅。有的是亲姐妹,有的夫妻同是抗战老兵,有小兵张嘎的原形,也有副部级以上的抗战老兵。

“警察工匠长廊”使用照片340多幅,占地40多平方。展示了全国最美基层警察陆旭东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校园门口为孩子开车门、背书包、撑雨伞、进校门时感人而精彩的瞬间。

“好人榜文化长廊”使用180多幅照片,描述了金坛区从道德模范到家风传承,留下的是一组组珍贵的温馨记忆。

“孝心爱心德行文化长廊”使用照片570多幅,有医务人员逆行抗疫,有捐资扶贫,也有照顾孤寡老人的平民百姓,显示了人间真情无私的大爱……

谢才保拍摄的150多位革命前辈的摄影系列作品汇编成了《时光记忆》摄影集。常州市今天区老科协会长徐金福在为摄影画册作序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铭记过去,不仅是一个民族面对历史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面对未来的态度。”

一天傍晚,我们早早吃过晚饭,去参观谢才保的文化长廊,面对着一双双老兵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画面,一件件战争留下的遗物,我的内心无比沉重。

我对着长廊里的老兵说:你们都已老了,走不动了,弹片还在骨头里嘎嘎作响,梦中又似乎对牺牲的战友低语:阵地在吗?敌人打退了吗?我要告慰你们的是,阵地不见了,那里如今是花园、田野,是姑娘小伙约会的地方。祖国在建党百年庆典之际,以特有的方式,纪念所有的苦难、牺牲与胜利,请放心,江山犹在,国泰民安。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